英文Gay,翻译成中文意思为:同性恋者(尤指男性)。在中国古代并没有“男同性恋”这个称呼,不过并不是没有同性恋。
“断袖”:语出《汉书·佞幸传》,汉哀帝与董贤共寝,董贤压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惊醒他,断袖而起。
“龙阳”:《战国策·魏策》中记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
“余桃”、“分桃”: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弥子瑕曾窃驾君车,罪刖。卫灵公在弥子瑕年老色衰,就向弥子瑕问罪说“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其他尚有“男风”、“男色”、“走旱路”、“兔儿”等词婉指男同性恋现象。李渔《肉蒲团》内记家童书笥、剑鞘,“两个人物都一样妖姣,姿色都与标致妇人一般。”
龙阳君是中国正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同性恋
龙阳君生活在战国年间,是魏安釐王的男宠。他相貌美丽,后宫美女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龙阳君是中国历史上较早有记载的男同性恋,龙阳也成为后世男色的代名词之一。龙阳之癖也成了同性恋的代名词。
龙阳君是中国正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同性恋,龙阳之癖也成了同性恋的代名词。然而,对于龙阳君,他却有一个很好的结局。魏安王死后,龙阳君仍然地位稳固,被新君倚重。而且最最重要的是,在后来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关于龙阳君的一切都在记载中消失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大有可推敲的余地。总之,龙阳君他生于几几年,史书也没有记载!但是,他的美貌,他的智慧却让人们不得不记住这个绝世男人。
《战国策·魏策》是这样记载的: 魏王与龙阳君为同性恋者,同床共枕,甚为宠爱。一日,魏王与龙阳君同船钓鱼,龙阳君钓得十几条鱼,竟然涕下,魏王惊问其故,龙阳君谓初钓得一鱼甚喜,后钓得益大,便将小鱼丢弃。由此思己,四海之内,美人颇多,恐魏王爱其他美人,必将弃己,所以涕下。魏王为绝其忧,下令举国禁论美人,违禁者满门抄斩,以表其爱龙阳君。 亦作“龙阳之兴”。
由于龙阳君的故事,后人以他的名号作为男风的一种尊贵且含蓄的叫法,名叫龙阳之好或龙阳之癖。
电视剧《寻秦记》里面,龙阳君把项少龙当知己,但是项少龙学过历史, 所以知道他是同性恋。每次龙阳君碰他的时候,他都赶紧跑开,最后项少龙对他说, 你可以找到真爱的时候, 他却说不要说这种扫兴的话,可见他可能是很喜欢项少龙的。
同性恋为什么被称为好基友
男同性恋者又普遍被称为同志、基友等。粤语里“搞”和“搅”同音,“基”和“GAY”同音,所以粤语区称男同性恋者为“基佬”,同性恋行为叫“搞基”,又有称为“同志”、“玻璃”、“基友”等。现代口语中,常常使用“同志”来称呼同性恋者。港澳粤语中,吸收英文单词gay后衍生的“基”,用来指代同性恋。但是这个词语通常具有贬损意味。台湾人则因为台语的“假”与“gay”谐音,俗称男同性恋为“假”或“甲”。其他说法还有“玻璃”等。在某些地区的方言中,还把男同性恋者称做“飘飘”。在广东福建地区,也有以结拜兄弟转化而来含有同性恋意味的契兄弟称呼,由于契弟被污名化,结拜兄弟中,年长者称呼年幼者为契细佬。
男同性恋有其一套使用的名词与用语。例如台湾同志文化术语里较普遍的用语是“C货”,是由英语“Sissy”及“Nancy”所衍生而来,指气质阴柔的男同志;Macho Queen(金刚芭比)指外貌非常阳刚,身型健壮,但隐约有阴柔特质或动作及想法的男同志。台湾男同恋者一般也分为“攻”(普通亦可称‘哥’)、“受”(亦可称‘弟’)两种角色。但两者主要的差别并不是女性化或男性化的程度,而是保护及依赖两种概念,但一般而言,其区分是不明显且无确实定义的,主要是排阴柔气质的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