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15年7月刊,作者:苗若玖)
开篇语
今年4月,由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中国科幻大片《三体》在北京举办发布会,宣布电影定档2016年7月。这一消息对于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无疑是一针强心剂。看惯了好莱坞式的科幻大片,中国的科幻大片能否满足我们的胃口呢?无论如何,科幻电影都是引爆沉寂的本土影坛的关键力量。那么,科幻电影到底有哪些神奇的魔力,关于它,有哪些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呢?
科幻电影的诞生时间比你想象的早很多
从法国里昂市中心的白莱果广场出发,向东南方向走上大约4千米,便是电影发明人卢米埃尔兄弟的故居。1895年,这对兄弟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拍摄了他们的第一卷电影胶片《卢米埃尔工厂大门》。
电影能够在法国诞生并不是偶然的。19世纪末的法国,诞生了诸多令人“脑洞大开”的技术成果,比如以蒸汽动力驱动的“蝙蝠飞机”、模块化建造的埃菲尔铁塔,以及电影这种有效记录人与物活动的手段。在最早的一批电影胶片中,我们已经找到些许带有科幻色彩的元素。
最早的科幻电影只有短短16分钟
受制于早期的电影拍摄技术,尤其是胶片的长度,最早的这批电影几乎不可能讲述完整的故事,最多只能呈现一个幽默的生活片段。科幻研究者公认的第一部有完整情节的科幻“长片”,是乔治·梅里爱拍摄于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以今天的标准来看,长度只有16分钟的《月球旅行记》只能算是一部“微电影”,但在当时,它却是整合了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登月第一人》,并加入梅里爱本人诸多奇想的划时代力作。
电影技术的进步,为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品搬上大银幕创造了条件。在有声电影出现前的“默片时代”,已经出现了《大都会》这样长达3.5小时的鸿篇巨制。这部完成于1927年的德国科幻片,设定了一个两极分化的未来世界:权贵和富人住在梦幻般的豪华大厦里,每天过着享乐的生活;而贫穷的工薪阶层则长期被困在幽暗的地下城市,与冰冷的机器相伴,终日辛苦劳碌。这部影片对未来城市的塑造,以及诸多科技细节的幻想描写,影响了包括《星球大战》《第五元素》《风之谷》在内的一大批经典科幻片。
最早的“加特技”因科幻电影需要而生
从默片时代的经典遗珠,到20世纪后半叶和21世纪越来越华丽的巨制,科幻片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时常扮演着推动电影科技进步的角色。或者说,电影人为追求更好的表现效果,引入乃至开发全新的电影特技,这在科幻片领域已是一种常态,而且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在里昂老城区的圣让首席大教堂附近,就有一家展示电影道具、微缩景观和电影分镜图的博物馆,让人们得以回溯科幻片与电影科技发展双螺旋式上升的关系。默片时代的科幻片,已经重视营造场景中的科技感,然而往往只能通过一些所谓的“假机器”,也就是充满工业元素却并不符合现实的道具机械来实现,《月球旅行记》里的“月球大炮”即是如此。最早的特技摄影也因为科幻片的需要而诞生,正如《雨果》中表现的那样,“月球人”被打死时的烟雾效果,是梅里爱控制摄影机和胶片“非正常运转”实现的把戏。
除此之外,早期的科幻片还催生了化妆特技的发展。在科技水平较低的电影“萌芽期”,通过化妆、头饰和灯光的配合,塑造外表怪异或是恐怖的角色相对容易,因此,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罗伯特·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等带有恐怖色彩的科幻作品,就成为早期科幻电影人心目中的热门题材。
科技成果为科幻电影创造奇迹
随着电影科技的进步,科幻片导演往往会尝试将最新的科技成果整合到影片当中,或者以此为基石研究影片所需的特技,如此这般,科幻片的技术含量一日千里,并时常成为整个电影产业的“开路先锋”。在《2001:太空奥德赛》里,反派角色超级电脑HAL9000奏出的关机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首由电脑演奏的歌曲。为了拍摄《星球大战》,乔治·卢卡斯创立了工业光魔公司,奠定了电脑动画在影视制作中的位置。《终结者》里的绿幕特效,《阿凡达》里的动作捕捉技术等,将这些重要的电影特技推向了新的高度。为了给计划于2017年年底上映的《阿凡达2》搜集素材,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甚至打造了深海潜水器,进入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为这部影片增添了更多科学色彩。
但电影特技的进步,也为科幻片带来了另一种隐忧:炫目的特效,有时也会暂时掩盖影片本身的空洞,《侏罗纪公园3》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于科幻片来说,在视觉效果之外,影片的“灵魂”仍是不可或缺的、更为重要的元素。
看科幻名作与电影如何相互“接驳”
科幻电影的成功,与优秀的科幻作品是相辅相成的。100多年来,被搬上银幕的经典科幻作品数不胜数,而电影的卖座,又反推原著小说的流行。
将文字转化成不失作品原意的图像,也是电影人面临的挑战。从早期科幻电影人改编《弗兰肯斯坦》的尝试,到《三体》的电影化,这些挑战一直存在。毕竟,玛丽·雪莱并没有描述那个利用人类尸块制造的怪物的每一处细节,而刘慈欣更没有精确塑造“三体人”的形象。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然而呈现在大银幕上的形象,难免会削弱作者苦心营造的神秘感,如何最多地保留“原汁原味”,显然需要更多的思量。科幻作品如何搬上银幕,着实是让电影人“烧脑”的问题,但正是不断解决这些棘手问题,才使他们灵感迸发,倒推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和优秀科幻作品的涌现。
编辑: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