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电影的票房炸了!
这次不仅把观众炸得红红火火恍恍惚惚,还把电影圈炸毛了!
3天过3亿、平均每天8000万的票房、霸占影市八成的排片,《栀子花开》和《小时代4》“青春双侠”炸得惊天动地、炸得有血有泪,还把电影圈一众老前辈炸红了眼。
陈凯歌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在导演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被俩门外汉炸得如此“嘎嘣脆”!
从《致青春》开始,国产青春片就把到了三宝:撕X、堕胎、作个没完没了。从此,青春片就以傲娇浮夸的姿态,把鲜肉、腊肉、腐肉、僵尸肉(零演技)加在一起一顿爆炒就上桌:爱吃不吃!反正有人吃!
只不过,在这样营养拔凉的青春中“浸淫”滴小盆友们,会以怎样的心态开启所谓的青春疼痛和疯狂?诶,小抠隐隐有点担心。
貌似我们所谓的青春电影都只是打着青春纯爱幌子的言情片,走的都是些韩剧玩烂了的的老套路,难道必须爱的死去活来才叫青春?
先不跟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青春片对比,看看临近的岛国,就知道国产青春片连他们也玩不过,要知道,这可是个盛产ABCDE盘女神的国度哦!可他们拍出来的青春片浪漫唯美的同时也最贴合青春本来的味道。
《花与爱丽丝》教会了我们爱情固然美好,但友情才真正值得珍惜和坚持下去。
在两个纯情少女的友情里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会吵架、会冷战,但最终都会回归风平浪静。“我爱你。再见。”这是爱丽丝对宫本的告白,是对和花的友情的坚持。
《四月物语》以散文诗般优美的格调讲述了一个因爱生奇迹的故事。
当榆野卯月说:“我考上大学的时候,我的导师说真是奇迹啊。不过如果真的是奇迹,我会说,是爱的奇迹”。没有狗血、没有疼痛,有的只是淡淡的喜欢,整个人的三观都被扶正了。
《情书》则是一首献给懵懂青春的爱情赞歌:最美的也许不是得到,遗憾有时更令人感动。
当藤井树打开书,里面有一张借书卡,她翻到背面,看到了一幅藤井树(男)画的她的肖像。她感动的留下了眼泪。这是一份迟来的爱,它随着时间、随着藤井树(男)的死早已远去了,但留给人的感动却不朽。
《小森林》则以静谧沁人的漫画风格为我们展开了一段涓涓溪流般的静好岁月。
暖春新绿,严冬白雪,清晨雨露,夜半虫鸣。慢悠悠琢磨着柴米油盐的日子,烤着红薯与邻居唠叨家常的日子,能躺下来就一直躺倒星辰遍野,垂垂老矣,睡意昏沉的日子。原来自由,是一件能让人这样闪闪发光的事情。
然而青春有单纯的美好,也有残酷的歧途。日本电影表现残酷却非隔靴搔痒,不靠狗血博眼球,而是一阵见血,直面黑暗。
《告白》以傲慢的姿态对乳臭未干的人文主义进行冷嘲热讽,令人体会到现实生活的彻骨寒意。
影片对何为“恶”的呈现是那般残酷予人深思,慢镜头与唯美画面的交织皆为将一切美好打破,罪与罚以暴制暴极度的渲染。当尚在青春期的学生以他幼稚的思维开启恶魔般的报复,我们该以何种姿态来面对,引人深思。
《燕尾蝶》则是一出青春期少女意外闯入成人世界,见证人性贪婪的悲剧。
在我看来,《燕尾蝶》绝对可以称为一部伟大的电影,因为它承载了太多复杂的思想:人性的贪婪、梦想的破灭、命运的无奈,在一位少女的青春里穿梭,原来青春,也可以这样复杂而忧伤。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就像一场青春的映画。没有解释,只有现实里无法言说的痛苦,被书写在身体内层。
主人公是一群14岁的少年,但欺负同龄人、援助交际等种种冷漠残酷的现象如家常便饭般地出现于他们的生活中,在片中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反衬下这一切更显得令人触目惊心。而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得到慰籍的少年最终面临的却是现实的残酷。
日式青春片以岩井俊二为代表,故事感人而不矫情,摄影也非常出色,音乐通常都流畅轻快。所以广受少女和小资人士的喜爱。但并不代表它小众,《情书》就曾在东南亚甚至欧洲引起巨大轰动,被众多影评人视为日本新电影运动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日式青春片最厉害的地方是:可以在唯美浪漫画面的包装下,直面人性、爱恨和社会黑暗,所以往往明媚又诗意,悲伤但不狗血,看完之后引人深思。
影片也很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珍视友谊、亲情,好姐妹为了一点利益就撕X的狗血情节甚少出现。
没有不切实际的空洞梦想,有的是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改变现状的决心,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不会出现一群小青年演绎富二代过着怎样的生活、洒狗血空谈梦想这种完全脱离我们的意淫情节。
另外,日本青春片多以12-20岁的青少年为故事主角,所以演员的实际年龄也不会偏差太大,绝对不会出现国内30岁左右的人套上校服演高中生的情况(在这个重视明星效应的市场上,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
柏原崇出演《情书》时18岁,符合高中生的形象。
苍井优出演《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时才16岁,不仅符合片中角色的年纪,演技也受到广泛赞扬。
松本隆主演《四月物语》时才20岁,非常符合她大学生的形象。
桥本爱主演《告白》时年仅14岁,完全符合学生形象,演技精湛并开始崭露头角。
所以日式青春片在选角方面颇有“业界良心”的感觉。也因此培养起一大批活跃在影视圈的青春偶像:松隆子、桥本爱、新垣结衣、苍井优、崛北真希等。
其他更深层次的意义小抠就不多说,光这几点就足够“国惨”青春片学习的了。
在对待电影这个特殊文化上,能让《小时代》等一众“青春片”卷走几十亿票房,国内观众已足够宽容,我们允许不同娱乐文化的存在,但好歹让电影回归到文化产品的属性上来。
不求国产青春片这道菜富含足够的维生素ABCD,但也别拿出馊了的货一遍又一遍翻炒来糊弄观众;不求能帮助真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年解决困惑,但也别用伪梦想和空洞的华丽堆砌来误导他们!
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