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冲上大银幕的不胜枚举,但鲜有像[碟中谍]系列这样长盛不衰的。配乐家拉罗·西夫林(Lalo Schifrin)为1966年开播的《碟中谍》创作了一首家喻户晓的曲子,可谓是最伟大的电视剧片头曲之一。
几十年后改编电影,尽管由于配乐家的更替,这个系列的风格和水平参差不齐,使得整体感大打折扣,但是每部作品片头必用的西夫林主题曲,还在延续着这系列火柴点燃导火索的标志性符号。
不灭的火柴和导火索
西夫林写的片头曲一响起,火柴点燃导火索的片头便赫然浮现于脑海。 在如今常见的音乐中,流行歌,舞曲等绝大部分是四拍,对于不深入了解音乐的大众来说,四拍已成为音乐的默认值。人们历来最容易掌握四拍子,很大程度是因为其跟人行走或跳舞的步伐能相互同步。
然而音乐里非典型的节拍数不胜数。西夫林创作的[碟中谍]片头曲就是五四拍的,首先在节拍上就很出众,西夫林本人更是开玩笑说这是给五条腿的人跳舞用的。这曲子乃至整部剧配乐,都是轻盈的拉美爵士风格。
▲剧集版《碟中谍》诞生于间谍题材井喷的六十年代,当时流行的爵士血脉到[碟中谍5]已无踪影
爵士乐跟间谍片似乎形影不离。从[粉红豹]系列到《秘密特工》和《碟中谍》剧集,爵士风格多少受007电影的影响。
冷战时,间谍类型的影视作品兴盛一时,[007之诺博士]的故事发生在牙买加,作曲家蒙蒂·诺曼(Monty Newman)在制片人萨尔茨曼答应他能跟着剧组一块儿去牙买加玩后,才愿意负责配乐。
蒙蒂·诺曼公费旅行回来之后,就用上了当时风靡全国的冲浪摇滚和拉美的卡吕普索元素。而合作者约翰·巴里(John Barry)为其赋予爵士风格的编曲影响更为深远,无意中让这类音乐成为了后半个世纪的间谍电影标志。吉他和萨克斯,小号和邦哥鼓这些乐器,便是必不可少的元素。[碟中谍]多少也跟上了这股潮流。
风格迥异的前四部
布莱恩·德·帕拉玛执导的首部[碟中谍],由丹尼·艾夫曼担当配乐,他在乐器质感上最忠于西夫林的原作。艾夫曼的配乐整体偏向小编制作品,不追求管弦乐的磅礴,却专注于每种乐器单独的音色质感。他通过干净利落的弦乐,钢琴的低声部单音,和大量使用细碎的打击乐器为配乐增加层次。
吴宇森执导的[碟中谍2]口碑略低。此时该系列已愈发偏离电视剧的风格,走上大型动作片之路。为其创作配乐的作曲家是擅长大制作的汉斯·季默(Hans Zimmer)。
然而季默糅杂的配乐,与电影一样不讨好,成了他历来作品中的低谷。除了让新金属乐队Limp Bitzkit演奏经典的主题曲,就是大量使用与[勇闯夺命岛]类似的合成交响。此外,弗拉明戈风格的主题,得归功于跟另一位作曲家海托·佩雷拉(Heitor Pereira)的合作。
▲配乐师迈克尔·吉亚奇诺从第三部奠定大型管弦乐的风格基础,[碟中谍5]里歌剧院段落也能感受得到
J.J.·艾布拉姆斯接手第三部,大大挽回了该系列的口碑。而这部电影的配乐,也自然由亚勃拉姆斯的御用作曲家迈克尔·吉亚奇诺(Michael Giacchino)操刀。
这个二人组,某种程度上就是年轻版的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约翰·威廉姆斯。吉亚奇诺创作的威廉姆斯式配乐,也最终敲定了[碟中谍]系列配乐的走向:史诗风格的传统管弦。
此后吉亚奇诺还为布拉德·伯德执导的第四部创作了配乐,进一步巩固这个走向。这个转变,与007配乐的转变十分类似:当007从剧情为主转变成硬汉式大场面动作片,配乐也愈发脱离当初的爵士风格,转向大型管弦。
写一部西夫林式配乐
[碟中谍5]的作曲家乔·克雷默(Joe Kraemer)在配乐界知名度并不高,本身作品也少,但从[绑票惊爆点]、[侠探杰克]的配乐来看,功底不容小觑。
[碟中谍5]为克雷默提供了发挥才智的大好空间,他让西夫林的原作在大型管弦乐中迸发出新生命。克雷默曾表示这是一部忠于六十年代、向西夫林致敬的作品,他的思路就是假想当年的西夫林会如何为这部作品配乐。
克雷默的配乐在声音质感上与吉亚奇诺的两部作品很像,厚重的管弦乐中是毫不停歇的弦乐音型和凌厉顿挫的铜管。他的配乐整体感十分强,对电影的节奏把握得很稳,吉亚奇诺的两部作品与其相比,就显得过于零碎跟杂乱。
因为克雷默的创作有着明显的极简主义风格,他也坦言极简主义音乐大师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对他有着深刻影响。
▲[碟中谍5]配乐师乔·克雷默大量借鉴前辈西夫林的“遗产”,先解构再变奏,简约而不简单
此次的配乐对西夫林的主题引用是五部电影配乐中最多的,然而单凭一首主题曲贯穿全片却能做到毫不乏味并非易事,这就是克雷默十分成功的一点。
前三位作曲家对主题曲几乎是完整套用,而他则把主题曲按声部解构成三部分,每部分加以结构、配器或是韵律的变奏,让标志性的旋律和节奏真正活过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布满全片。
影片开场仍是各电影公司标志时,克雷默便已经用了几组渐强的重复单音让气氛瞬间紧绷,并声明了配乐的极简风格。这种单音重复音型不但对后来的主题曲的解构起到了支撑作用,还能作为场景、段落之间的过渡音乐,是一个简单却有效的方式保持节奏与镜头连贯性的方式。
吉亚奇诺也是个喜欢该手法的,除了两部[碟中谍],他的[星际迷航]、[侏罗纪世界]等配乐中这个单音重复手法也十分常见。但他的处理明显不如克雷默娴熟和灵活,泛滥之处就像个熊孩子在狂按一个按钮,让人生理不适。
克雷默的对节奏的掌握更是灵巧。要让音乐和影片速度相仿,甚至起到引导影片节奏的作用,配乐家常以转换音乐行进速度和配器的手法来达到目的。而克雷默,在片中几大动作场景中,毫不突兀地让音乐在四拍、五拍、六拍和七拍之间灵活变换,大大丰富了节奏性。
人物的主题音乐
有新角色,自然少不了新主题。电视剧配乐中第二大的主题是“The Plot”(谋划),大量使用在行动组在执行任务的时候。这个主题在吉亚奇诺创作的第三部配乐中首次复活,依旧是作为执行任务的配乐。
在[碟中谍5]中,克雷默决定把这个主题赋予给由西蒙 ·佩吉饰演的军师本吉。这的确成功地让西夫林的配乐再次得到频繁利用,然而悬疑的音乐走向与班吉这个肩负起全片大部分笑点的角色并不怎么吻合。
▲伊尔莎的主题音乐取材自歌剧《图兰朵》,几乎贯穿她的文戏
丽贝卡·弗格森饰演的伊尔莎的主题,则改编自普切尼的歌剧《图兰朵》中的“公主彻夜未眠”。相信很多人对这样的情景都深有感触:某个旧夏,一个街角,与某个人的聊天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那个瞬间闻到的气味,或听到的音乐,在未来不经意间再次闯入你的面前,都能勾起那段回忆。
克雷默便是以这种现象学主义的角度来构思女主角的主题。汤姆·克鲁斯饰演的伊森·亨特在歌剧院戏码中,第一眼望见伊尔莎时, 歌唱家正好唱到这段。此后与伊尔莎的几番对话中,克雷默都把这个旋律带回来,以亨特的视角重现歌剧院中对她的记忆。
然而,克雷默没有考虑到的是普切尼这首咏叹调极广的传播程度。无论是世界杯,巧克力广告,还是莎拉·布莱曼的演唱会,都已经赋予了这首歌太多文化内涵,削弱了他所设想的对观众思绪的凝聚作用。
▲反派所罗门·莱恩的主题音乐经过克雷默精心打磨,烘托出人物的神秘与凶险
肖恩·哈里斯饰演反派所罗门·莱恩,他的主题音乐是本片少数原创之一,也是这部配乐最精彩的旋律。同一个单乐句主题在不同乐器上有着迥异的表现。通过从长笛到小提琴,再到小号的转换,从低音量的单乐器演奏到发聩的乐团齐鸣,神秘、阴险跟凌厉生畏的人物特性被充分展现,张力十足。
在影片中,莱恩的主题更多是以低调的形式不时浮现,潜移默化地塑造他和他的机构行踪不定,阴谋无处不在的压迫感。
克雷默为[碟中谍5]创作的配乐,可谓该系列中的新高,无论是音乐本体的质量,还是其在片中的表现,都不负众望,也令人看到[碟中谍]系列配乐未来的走向。
各大著名间谍电影系列都有独特的音乐标志。邦德有他的爵士交响,伯恩有他的电子管弦。经过前两部的探索,自[碟中谍3]起,吉亚奇诺连续用两部大鸣大放的管弦让帅到掉渣的伊桑·亨特重拾了自己的声音,而克雷默为[碟中谍5]的配乐,则让这把声音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