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来自以色列。
故事发生在1989年的特拉维夫,年轻大学生博阿兹刚退伍,在大学修读语言专业,有个漂亮的女友诺亚。他每天会打开信箱查看奖学金的消息,某天却在信箱里发现了一封匿名信:“亲爱的博阿兹,请不要问我是谁或怎么认识你的,我无时无刻不想着你,尽管我们都是男人。坐在桌前偷偷给你写这封信让我觉得羞愧,但我实在缺乏更多的勇气...”博阿兹认定这是恶作剧将信揉成了一团,但是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部电影的叙事风格非常镇静,节奏把控的到位,既不急进,也不拖沓,画面干净,故事完整并且饱和,当然这些都属于基本功,最最出彩的地方在于,是这部电影对角色心理变化的表现。
可能有的人一直都有一个误解,觉得电影里需要表现一个人物心理活动的就是演员的人物,由此,很多人都把主角演技好坏当做评判一个角色成功与否的主要原因,比如张曼玉塑造的阮玲玉和金香玉,巩俐的秋菊,梅丽尔斯特林普的苏菲,但已补电影不是只有演员和导演的关系,还有灯光,布景等等因素的合作。
所以正如一首歌曲到底好不好不一定完全取决于歌手唱功好不好一样,在看《雨中的蜗牛》的时候,你可能感受不到这些角色的演技多么出神入化,但是他们的形象无比鲜活,那些情感,情绪,甚至角色心中的猜忌,你都能体会得到。
博阿兹从接到第一封信时候的疑惑,到他看别人眼神的变化演变成他自己的变化,试图反抗,开始撒谎,回忆,最后顺着感觉向下走。这些变化都没有通过语言,但一目了然。
电影里对于博阿兹这个角色前后的心理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尤其是不断产生质疑的的这个过程,不过最让我叫绝的是教授这个角色,他的戏份远没有男主和女主的多,因此,他的形象就必须更精练,作为唯一一个在电影里有明确心里活动的人,那些信件的内容简直叫人拍案叫绝,短短几句话,这个人的一生仿佛都呈现在你眼前。
他没有什么让人惊心动魄的人生故事,他就像个明天经过你身边的庸庸碌碌的路人一样,自卑,孤独,却不形于色。他让我想起另一部叫做《周末时光》电影里的两个主角,他们不沉重,不深刻,但是身上的某种东西一击即中地就砸进了你的内心。
这是一部以描绘人物内心挣扎见长的电影,并不等于这部电影别的地方就没有亮点,我一直坚持认为一部电影最基本的就是讲好他的故事,就完整度来讲,故事饱满,核心充实,没有多余的看起来很凸显的旁支, 因为改编自小说,这部电影展现了很深厚的文学性,很难想象这是导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原著是1995年希伯来语小说《死木的花园》,作者为以色列驻前南斯拉夫大使约西·阿弗尼-列维先生。很可惜我找不到原著。猜测“雨中的蜗牛”是导演加入的隐喻——只有在雨天的时候蜗牛才会探出脑袋。
缺点也有,其中一幕博阿兹半夜起来偷偷看信的地方,坐在椅子上明明就光屁股,上床就变成穿着内裤了,这个bug还挺刺眼的。。。
至于镜头,随便贴两张图你们感受下
不知道是不是不太符合国内观众的观影习惯,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并不高 ,基本都停留在“一般般”的感觉上,有人说《雨中的蜗牛》缺少“惊心动魄”的情节,看起来无聊,很闷,没有《蓝宇》《断背山》的生离死别,没有《刀锋爱痕》的爱恨情仇(真不明白这么烂的电影是怎么走到第二部的),没有《神探夏洛克》里面说不清道不破的暧昧(好像混进去了什么奇怪的东西……)
提起同类型电影,更多人第一想起的可能会是知名度很高的《断背山》《蓝宇》或者韩国电影《低空飞行》,更有探索精神的会选择温情又有点小伤感的《周末时光》,根据名人事件改编的《全蚀狂爱》《王尔德》,号称感动了整个瑞典的《戴上手套擦泪》,讨论出柜的《只是爱的问题》,尺度大到吓人的《湖畔的陌生人》(这部电影也非常棒),相比之下《雨中的蜗牛》显得不太有观众缘,它更生活化,没有典型的戏剧冲突,但是我想,如果什么时候人们能够摒弃对于”CP“的执念转而注重电影要表达的任务精神内核的话,它和《心底的逆流》都是非常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