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昨天感冒,余毒未清。
又失约了——实在抱歉。
为了补偿,今天全是干货。
来,头图跟你们说说这个暑期档最火的华语片。
《捉妖记》。
猫眼实时票房显示,截至今天17:00分,《捉妖记》累计票房已破9亿。
《捉妖记》超越《泰囧》的12.6亿,成为华语片影史新王,已不存在悬念。
可在上映之前,有多少人能猜到这个结局?
虽然它账面实力不俗,但运气实在太差了。
“如何差”,Sir简单用三张图带过。
一:
二:
三:
毫无疑问,《捉妖记》最终能完美逆袭,最该感谢的人,是江志强。
江志强和他的安乐公司可能是内地最低调的电影公司。
它不像“华谊兄弟”、“光线影业”名声在外,也没有张伟平、于冬这样能“来事儿”的老板。
安乐公司一直维持着50人以内的体量,没有上市,也没有签约导演,更没有所谓的年度片单和剑指几十上百亿票房的口号。
公司老板,今年已过花甲的江志强,无论走到哪里接受采访,几乎都是简单的衬衫+夹克,背着双肩包,腰间别着老旧的手机皮套。
据说《桃姐》里刘德华饰演的角色原型就来自于他。
1953年出生的江志强,13岁就跟随父亲——香港电影发行人江祖贻踏入电影业。
30岁以前,他热爱赌马,曾形容自己是“无所事事的富二代”。
1989年,他正式从父亲手里接管了安乐电影公司,开始“赌”电影。
关于江志强,圈里有很多段子。
比如第一部三级片是父亲领进门:
我父亲喜欢把小孩子带在身边,所以他去买片时也带着着我和我姐姐,那时候他进影院看三级片,人家不让他带两个小孩进去,我爸爸就出示嘉宾卡片说,我是来买片的,不能把小孩丢在外面。
他当年赌马最凶的时候,曾经连输200场,因为输太多,输掉的钱让他成为香港马会的永久会员。
至于为什么干制片,他自曝是不想再看好莱坞脸色:
当时以院线为主业的江志强找一位好莱坞发行人购买电影《本能》的版权。他提出50万美金购买5年版权,最终因对手开价更高铩羽而归。一年后,江志强在购买《洛丽塔》版权时,再次遇到这位发行人。对方开价100万美金,他咬牙同意。第二天上门付款时,对方改口120万,并且留下一句:Come back when you grow bigger!(等你强大了再来!)
不管这些传说是真是假,但中国电影应该感谢他。
正是他的助攻,才诞生了中国电影这十几年商业化中里程碑式的电影。
比如,李安《卧虎藏龙》。
1999年,李安到新疆准备开拍《卧虎藏龙》时,台湾投资方突然撤资,在李安一筹莫展时,是江志强伸出援手:
当时觉得李安是个很好的朋友,就把自己的钱拿出来了,没想太多。
接下去一年,他从美国帮助李安游说来了750万美元,融资的同时,江志强还请来了3位高手帮李安一起圆梦:武术指导袁和平、摄影指导鲍德熹、美术指导叶锦添。
结果,影片拿下4座奥斯卡小金人,在北美赢得1.28亿美元的票房,让中国电影在海外第一次“火”起来。
还比如,《英雄》。
2001年,张艺谋带着《英雄》的剧本找到了江志强,最初预算只有几千万元人民币。
正是在江志强的怂恿和注资下,才把预算提高到不可思议的2.5亿。
这是张艺谋自己的说法:
那时还没有所谓大制作的概念,人家《卧虎藏龙》拍得也不大。他就说要不主演找李连杰?一问,李连杰愿意演,江就说,李愿意演得加1000万元片酬,我问:“能赚回来吧?”他说:“能赚回来!”于是就又找了张曼玉、梁朝伟,一找找了一堆,成了大制作。
最后《英雄》虽然褒贬不一,但毫无疑问,它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之路——事实上,如今回头看,你会发现此片在华语大片已是高水准之作。
最终全球1.77亿美金的票房也验证了他胆量与眼光——确实赚回来了。
至于曾打平香港金像奖获奖记录的《寒战》(九项):
以5.2亿缔造国内爱情片记录的《北京遇上西雅图》:
乃至周杰伦导演处女作《不能说的秘密》:
都是他一手拍板后才得以问世的。
于此,我们大概可以看出,江志强的实力,在于他身为一个制片人敏锐的洞察力,专业的控制力,及丰富的业界资源。
我们都知道,好莱坞是制片人中心制,商业大片大都由制片人话事,连奥斯卡最佳影片都是制片人上台领奖。
而在内地,因为工业化程度低,制片人的职责,一般由导演或者是投资人兼任。
这带来的后果,要不就是导演权力过大,为了艺术追求令成本失控。
或者是投资人不懂电影,为了商业炒作甚至个人私欲,破坏电影。
以《十三钗》为例,在电影加入“床戏”是张伟平的得意之笔:
我觉得这场戏如果他们不上个床我都觉得扫兴,于是张艺谋同学鼓起勇气第三次跟贝尔说,没想到,贝尔那天可能心情大好,破天荒同意了。(哈哈)但是,我觉得还是有点遗憾,是有点短,拍的其实不是那么短。
甚至让玉墨的扮演者倪妮自述炒作文(当然Sir推测是代笔):
而一个专业的制片人,显然不会这么low。
他既要把控艺术底线,也需精明商业规律,甚至能拉人攒局,最终将电影的各个环节纳入合理轨道。
该小气时小气:
宣传《风暴》时,刘德华就曾这样形容他的“抠门”:
要他一块钱好像要了他妈、要了他爸一样。要掏他十块就像要他儿子。
该大方时大方:
看《寒战》样片之后,江志强又决定追加预算,增加航拍内容。结果证明,航拍部分无论出于叙事,还是提升影片规格气质,都恰到好处。
据说江志强一年要看上千个剧本,每周至少跑三次戏院。
《捉妖记》男人生孩子的点子,就是他跟导演一起聊出来的。
而电影重拍后新加入的姚晨,汤唯等人物,也是卖江老板的面子拔刀相助。
正是这种强大的制片能力,令江志强被《华尔街日报》评为“亚洲最成功的电影制片人”、《时代》杂志封作“亚洲英雄”。
而更令人钦佩的一点是,他又不仅仅拍卖座的电影。
江志强曾说,安乐公司一直不上市的原因之一就是:
上市后,你怎么可能去拍不赚钱的电影?
1993年,江志强出于对导演田壮壮的欣赏,投拍了他第一部内地电影——《蓝风筝》。
结果影片因为未过审就直接拿去东京参赛,成为禁片。
但这并没有阻止他继续投资田壮壮之后的《小城之春》、以及《吴清源》、《狼灾记》等片。
他也爱扶持新导演。
当时,薛晓路花14年研究儿童心理问题,写出《海洋天堂》的剧本,打算自己导。江志强二话不说就帮她投资,找演员。
虽然最后赔了一千多万,但江志强说《海洋天堂》是他从业以来最自豪的电影:
它带给社会很多正能量。自从这个电影以后,中国老百姓关注自闭症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很多,这就是拍这个电影的目的,我不后悔。
江志强其实一点都不“抠门”。
在他眼里,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赔钱都要做。
就像他从1996年就开始在香港开设艺术院线——百老汇电影中心,每年放映至少50部以上非主流电影。
很多小众的、原本不可能上商业院线的电影从这里走了出去,比如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管虎的《斗牛》、杜海滨的《1428》等等。
09年,百老汇电影中心也开到了北京。
虽然2013年接受采访时,江志强说影院到现在还非常亏钱。但他依旧很开心:
亏不亏不重要,《风暴》赚的钱去补就可以了。我觉得中国电影产业需要这类的电影,作为中国电影人,我有责任去做。
江志强不喜欢人家称他为老板。
在他看来,投资其实是最简单的事情,签支票就可以了:
我觉得我付出精力更多的是帮他们(新导演)请到这些好演员。
我做电影生意,但我不是商人,我是一位电影人——在Sir看来,中国敢这么说的投资人,一只手数得出。
如今,江志强这个名字,基本能代表一部电影的品质保障。
他这几年最不济的或许是《苏乞儿》与《黄飞鸿之英雄有梦》。
但仍比一堆跟风的,粗制滥造的青春片,综艺电影要好出许多吧。
坦白说,《捉妖记》Sir个人并不中意。
这是一部为女人和小孩特供的电影,且身上带有浓重的好莱坞痕迹。
比如胡巴的造型,就是好莱坞惯用的萌系路线:
他少了中国特色的苍凉美。
但这不代表《捉妖记》不合格,甚至在中国电影语境算得上优秀。
据说江志强心中的电影圣经是《三傻大闹宝莱坞》。
他朋友上小学的孩子,因为和老师冲突三年不肯去学校,看了这部电影,突然开口要求重新上学——这是电影的力量。
在他旗下百老汇院线的力撑下,《三个傻瓜》在香港上映超过80天,累积票房1700万,创印度电影在港奇迹。
但在内地,即使有文章,黄渤,汤唯等配音,票房也不过1310万。
“我妈妈经常问我:‘哎,你什么时候退休啊?’我说:‘把钱赔完就退了。’她说:‘你不要把我退休的钱赔掉就好了。’”
江志强曾经对媒体这样开过玩笑。
按目前的情况,恐怕他不能如愿了。
从这个暑期两部电影的票房走势可以判断——事情正在起变化。
《捉妖记》首日爆发后,有起有落,但始终能维持日均过亿的红线。
而《小时代4》,一路走低:
这真让人高兴。
也许烂片能靠炒作,IP,粉丝赢得开门红,但想稳健地走下去,除了品质,别无选择。
观众开始变聪明了。
“江志强”们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中国电影的将来,必将是他,以及像他一样专业电影人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