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因为《港囧》铺天盖地开始宣传的缘故,使人不得不又想起香港。
只是可以确定,这电影里呈现的香港,和我们怀念的那个香港,绝对不是一回事了。
从上世纪80年代,港星每年参加央视春晚,到《射雕英雄传》、《日月神剑》等港剧碾轧式的热播,再到90年代,卫视中文台的昙花一现,镭射厅、录像带租赁的兴起……香港的电影、香港的音乐、香港的娱乐、香港的时尚,在上世纪的20年里,完全是我们内地青年最渴望又不可及的范本。
而,从艾敬唱《我的1997》,到现在,居然也快20年了。
1997之后,香港渐渐不再神秘。20年间,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少去过了一次香港,传说中的太平山顶、维港夜景、女人街、兰桂坊、天后站…………统统从新奇、到赞叹、再到麻木,现在连提都懒得提了。
甚至,因为这些年,内地客们去得太多,导致港灿大爆发,抵制自由行。这让曾经那么那么向往过香港的我们,内心又凉薄了几分。
只是,就像我们都会怀念青春、怀念校园、怀念无知而狂妄的年少岁月一样,香港,也是我们这一代成长中绝对不能不提的一环。那些年,是张国荣、周星驰让我们了解了另一种电影,是四大天王、周慧敏、王菲让我们知道除了蔡国庆、毛阿敏还有另一种音乐,是《YES!》、亦舒让我们知道这世上有一种时尚有一些品牌,是用我们父母一年的薪水也未必够得着的。
是的,这篇文章,就是献给这一代——献给明明不会说粤语、却会唱粤语歌的我们。
或许是中了黄碧云、李碧华、亦舒的毒,或许是受了王家卫、许鞍华、陈可辛的教唆,或许是对TVB台庆剧、八卦周刊新闻、杨千嬅郑秀文陈奕迅欲罢不能,香港在被揭开神秘面纱后的那么多年,身在内地的我们仍想不止一次的去接近这个有无限生机与趣味的城市。
在太平山顶看夜景、在女人街喝一杯丝袜奶茶、或者端坐在SPOON里观维港吃名厨餐,各种去到香港会做的指定或特定动作,都是为了尝试融入其中。
消费,似乎也成了这些年我们了解香港的最易方式。而香港,在这些年里,又给了我们哪些?
地标
走过繁华,下个街口变低调。尽管CHANEL、路易威登、GUCCI门口永远排着等待进店报复性购买的长龙;尽管莎莎、DFS、卓悦里的同胞恨不得推一辆超市购物车扫货;尽管翠华、九记、和洪记门口都挂上了“内地客最爱餐厅”的匾额,香港却始终不会成为一个令人畏惧或生厌的城市。
深受熏陶的香港迷,对于“铜锣湾”三个字不但如雷贯耳,还能对周遭风物如数家珍。
从《花样年华》里的金雀餐厅,谢安琪唱得街知巷闻的喜帖街,到张学友汤唯沿街相对的轩尼诗道,全是围绕着铜锣湾展开。至于沿途信手拈来的檀岛咖啡厅、加州餐厅、糖街……你若有兴趣上网搜罗,必然能与某个你感兴趣的电影或明星,联系在一起。
知道沙田,还是因为另一部与之不相干的电影《跑马地的月光》。因为跑马地,才知道香港有两个赛马场,然后也就知道了沙田。尽管沙田的马场我至始至终没有去过,以及最常出现在粤语长片里的雍雅山房我也未亲眼见过。新界,对于内地客如我,是真正新的。
给你两个(也可以说是一个)关于观塘的提示:银河映像、杜琪峰。这个导演和这间位于观塘鸿图道的电影公司,创作了香港影史上最重要的一大部分电影。而且,这些电影很多就在观塘的各条街道上拍摄。从观塘地铁站出去往南走,曾经在《神探》、《文雀》里出现的街景即会被逐一印证。
从观塘往西走2公里左右,并不是什么很厉害的景色,不过是一座高架天桥。张志明和余春娇在尖沙咀天文台道、太古广场的后巷里因为吸烟认识,最后在观塘这边的这座天桥上一起戒了烟,并决定把那些“不必在一个晚上全做完的事”继续做下去。
这就是我们为之痴迷、心醉的香港——现实到显得可爱,浪漫得脚踏实地。
电视
选美、颁奖、TVB,那也是我们的青春呵。
先说港姐,真真正正看过早年港姐选美比赛的内地人,可能不多。但提起港姐,恐怕谁都知道,从这里选出了李嘉欣、张曼玉、朱玲玲等一代美人。
港姐虽然一直坚持办到了今天,但如今那种落魄和局促的场面,真是令人心酸,就连三甲选出来,新闻都懒得报一报。
关于历届港姐,特别想说的是袁咏仪。这个1990年的港姐冠军,真真正正向世人证明了什么叫才貌双全。
以港姐身份出道后,1993年立即拿到金像奖最佳新人奖以及当年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提名。1994年和1995年,更是蝉联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且当之无愧。
1994年获奖作品《新不了情》,如今你在KTV唱万芳版本的主题曲时,依然会一次又一次重温这部经典电影。影片结尾,刘青云去给袁咏仪买红豆糕,回到太平山顶上时,袁咏仪已经病逝在轮椅上,虽然很狗血,但真是看一次哭一次。
1995年获奖作品《金枝玉叶》,张国荣葬礼选用的遗像,就是用的这部电影里的剧照。张国荣最后对袁咏仪的表白,绝对经典。
1995年,与张国荣再度携手出演的《满汉全席》,是直到现在,我还会经常翻出来看的下饭电影。
再说颁奖,我想长江以南的同学们在1990-1995年期间,家里应该都收得到卫视中文台吧?(还记得《鸡蛋碰石头》么?)以及,在1990-1998年,许多地区都有自己的闭路电视频道,如市区有线、厂区有线等,这些频道每逢春节前后,尤其是在春晚播完以后的大年三十,总会通宵放香港各种颁奖典礼,这其中,播放最多的,就是每年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
每一年,只要听到动次打次的音乐响起,一个个明星从小咖到大腕逐一登场,就知道,这一年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又开始了。
在这一场香港曾经最隆重的颁奖典礼上,我们看到了80年代中晚期梅艳芳和陈慧娴的恶斗、看到了张国荣的告别、看到了90年代青黄不接之时叶倩文的一枝独秀、看到了郑秀文、杨千嬅等一代天后的出道及崛起、看到了90年代末台湾明星如张惠妹、许美静的过境大红,再看到了2000年以后,香港乐坛式微、劲歌金曲被英皇艺人垄断,再也没什么可看。
这其中,不得不说,早年间,看劲歌金曲,最大的看点,便是王菲。她没有出席过太多次颁奖,但每一次出席,包括1992年她美国归来后第一次拿奖,造型永远都是当年所有出席明星中最出色的!
真正是王菲,让90年代的我们就知道,当年世界最前卫的时尚是什么样的。
1992年,穿整套哥特风格时装,以及佩戴大量哥特风格首饰,和穿不合体西装的四大天王坐在一起,简直不象一个星球的人。
1993年,王菲真正艳压全场。起身领奖时,外套一脱,哗!!!透视装!!隔天,王菲上遍香港所有媒体头条。
1994年,粉红色头发,把穿公主裙的叶倩文、彭羚什么的,秒杀得渣都不剩。
再出现,便是1998年的《唱游》拿奖,如果你找当年颁奖视频出来看,好多女明星真的是一动不动的盯着王菲的妆容看。
1999年,还是《唱游》拿奖,看得出她当年的造型影响了多少后来的女生、甚至包括赵薇么?
2000年,《给自己的情书》拿奖,这是王菲最后一次亲自出席劲歌金曲颁奖,从此以后,这典礼,也渐渐失去了光彩。
最后,简单说一说香港的电视剧,我想你可能比我看的更多。
《射雕英雄传》开启了港剧热潮。
1992年的《大时代》,成就时代经典。鉴于有不少炒股的同学,在此我就不细说了。
你为1995年的《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哭过么?你可知道,邓萃雯因为这一出剧,搭上了自己一生最好的岁月与爱情,然后屈辱收场。
1999年的《创世纪》,囊括香港老中青三代电视明星,也让我们管中窥豹地看见了香港的商业文化。
可以说,港剧的黄金时代终结于《金枝欲孽》,此剧之后,再无强音。此剧除了开创宫斗剧时代,更令我们这些港剧迷欣喜的是,雯女凭此剧强势回归,走出阴影!
电影
都不敢细想,一想就会哭。
说起香港的电影,真是够我写一年的,王家卫、许鞍华、陈可辛、吴宇森、周星驰、张曼玉……随便一个导演,一个演员,都可以单独写一篇。
我相信,在你的成长中,一定有几部印象深刻的香港电影。我就简单说说我的吧:
《秋天的童话》,1987年的老片子,过了近三十年,质感不减。看到周润发为自己订规矩:着鞋要着袜;英文讲Grammer;想做就去做,船头爱茶煲——这可爱的场景依然戳得中观众泪点。爱一个人,便是这般事无巨细,自强不息,一切你在意的从此我都会在意。
《纵横四海》里,他说:“其实爱一个人并不是要跟她一辈子的。我喜欢花,难道你摘下来让我闻;我喜欢风,难道你让风停下来;我喜欢云,难道你就让云罩着我;我喜欢海,难道我就去跳海?”
“傻女,听我说,现在立刻回家,洗个热水澡,明早起来,满街都有男人,个个都比豹哥好。”
特别喜欢电影《半生缘》的结尾:傍晚世钧打着手电筒在雪地里找,终于找到了曼桢丢失的一只红手套——可这情景,却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原著里写“…至少她现在知道,他那时候是一心一意爱着她的…”,电影把一段往事放到最后,世钧笑得灿烂,观众看得眼热。回不去的爱情里,总是有些细节一生都带着温度。
《喜剧之王》不说了,自己看吧。(写到这里,我真的是快哭出来了……)
杂志
左手八卦狗仔,右手文化潮流
香港传媒业百家争鸣,正经的、不正经的,统统做得用心,没在客气。《号外》的明星封面,《明报》的名人专栏,每一样都是你购买纸质印刷品的好理由。
说到《号外》,就不得不提创始人之一的邓小宇,其以笔名钱玛莉连载于《号外》的专栏《穿Kenzo的女人》最为人熟知,并结集出书,一度卖断,值得收藏。
香港就是这么小,如果你对邓小宇这个名字充满了陌生感,不紧要,下面这位,但凡看过TVB连续剧的人,不一定叫得出名字,至少也看着脸熟。
上图为TVB资深艺人邓梓峰,他是邓小宇的弟弟,演出过大量经典剧集如《刑事侦缉档案》、《妙手仁心》、《岁月风云》等。
除了演戏及主持,邓梓峰现实生活中还是一位飞机师,持有小型飞机驾驶执照,拥有逾300小时的飞行经验。据称,目前还是香港飞行协会成员及香港航空青年团之长官,官阶为上校。难怪出演《冲上云霄》都显得有板有眼。
民众的八卦,成就了狗仔的风行,很长一段时间,也成就了港岛另类的娱乐经济,当年《东周刊》大爆刘嘉玲多年前被绑架的新闻,成为城中热话,轰动两岸三地,也让娱乐明星揭竿而起,令人难忘。
撇开低俗,有些八卦周刊的副刊却做的赏心悦目,比如《忽然一周》、《壹本便利》曾一度随刊发行的美食类别册《饮食男女》,所有文字报道的认真与细致,完全值得每一位媒体从业者期期去收藏。
各种美食副刊甚至还捧红了一大批香港美食家、生活家,比如蔡澜、欧阳应霁等,他们上杂志、上电视、也出书,在某一个时期竟也成了一种别样的香港文化。
除了美食家,香港杂志的最佳受益者还有算命师,苏民峰、麦玲玲通常都会在节庆大日子、年头年尾等特定时段,在媒体上隔空打擂,要是你接受了《东周刊》的跨页大专访,我就一定要跟《壹周刊》合作一期“开运口袋书”,而读者竟然也都特别吃这一套。
当然,决不能忘了,当年能够在内地书报亭买得到的《YES!》杂志,香港年轻人的潮流、当红偶像、趣怪文化,全部一一同步到内地。
因为《YES!》老板的缘故,有一段时间,《YES!》几乎成为周慧敏个人专刊。
相反,香港的版权合作时尚杂志却一直被诟病,被形容做常规、老套、不懂变通,数十年如一日,依然还在墨守成规。
反倒是潮流类杂志脱颖而出,比如《Milk》、《东TOUCH》等,不少人或许都跟我一样,追过香港潮刊送的赠品,哪怕是一个hello kitty的小小钥匙扣、贴牌的芝麻街人字拖……都能让买杂志的人开心大半天,因为这些有的没的小物件至少还都用得上。
有时候,真的会为了附赠的BAPE的迷彩环保袋、一卷可爱的胶带纸,而下手去买一本香港潮流杂志。
很多香港潮刊竟然也能把软文做得有意思,通过异型广告、拉页等方式来包装,一期一会,让人总有期待。内地有不少潮刊《双休日TOUCH》、《1626》、《YOHO》、《Milk新潮流》等也竞相效仿,但碍于国内高昂的印刷与制作成本,常常会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感。
香港的潮流杂志也打造出了一批你听过没听过名字的所谓潮星,他们称得上是最早的KOL吧,因为当年很多人都为了追陈冠希的CLOT Tee、黄伟文的Birkenstock、余文乐的新百伦996、麦浚龙的Evisu牛仔裤、阿SA的Stan Smith……而攒了特别多期杂志。
有正就有反,除了赏心悦目的明星、名人、产品经济之外,香港杂志也带来了不少雷人的大片创意,比如把月饼绑在头上的中秋发型特辑(年代久远,图片欠奉,但真的非常精彩)、以报纸做创意的妆容特辑等。
反正呢,各种创意大片都喜欢在头上做文章。
由于地域局限,通常香港杂志的大片都像是在拍淘宝街拍卖家秀,随便走上一条街道,或者在大澳、南丫岛就可以完成一个旅游特别报道,效果呢,只能说非常亲民。
并且那会,Angelababy跟Janice Man没有撕逼,还在踏踏实实经营着嫩模姐妹团。
的确,某些专属香港的潮流,可以买得到;而某些专属香港的情态,你往往要多看几眼,才可以懂。
亦舒
不聊文字,只说时尚
关于亦舒的小说与金句,真是不必再列举。但我想问你:是不是有很多品牌,以及关于品牌的孰优孰劣,你也是从师太的文字中才读到、学到的?
比如,《喜宝》中:
“爹很宠妈妈,妈妈的珠宝都是辜青斯基(Kutchinsky)的。”喜宝诧异:“卡地亚的不好吗?”聪慧笑:“那是暴发户的珠宝店,暴发户只懂得卡地亚。”
喜宝说聪慧:“用整套路易维当(Louis Vuitton)的箱子。阔人。我只得一件新秀丽。”
亦舒小说改编的《流金岁月》,倾注了师太关于美好女性的品位想像。据说,女主角蒋南孙的原型是施南生。师太觉得她应该终日穿Jil Sander
另外,在师太的小说中,出现的品牌及单品,大概有:
衣服
莲娜丽姿(黄玫瑰,苏更生)
圣洛朗(黄振华)
香奈儿(林结球)
纪梵希(唐清流)
包包
爱马仕(唐晶)
爱马仕凯利包(马佩霞)
爱马仕柏金包(维元)
路易威登旅行箱(勖聪慧)
香水
娇兰午夜飞行(很多人,喜宝,梁守丹,邵子贵等)
娇兰一千零一夜(邱晴的妈妈,喜宝的妈妈)
迪奥小姐(勖聪慧)
朗文(LANVIN)晨曦(利璧迦)
YSL男用古龙水(丹薇)
白色香肩(周怀钰的妈)
香水工坊 茶玫瑰(陈萼生)
鞋子
巴利男装皮鞋(一切成功男士)
首饰钟表
辜青基斯(勖太太)
御本木(朱锁锁)
卡地亚(林结球、叶芳好的妈妈,叶结好)
蒂凡纳(华自芳)
康斯丹顿白金表(一切有钱有为男青年,中年)
柏特翡丽钻表(丹薇,杨雅量)
劳力士蚝式钢表(盛国香)
车子
宾利(勖先生,杨雅量)
劳斯莱斯魅影(喜宝)
林宝坚尼、法拉利(一众打酱油的有钱堂表兄弟)
平治房车(一切成功中年男士,富裕太太)
平治山地脚踏车(叶芳好妈送给叶芳好)
打火机
卡地亚,登喜路(有品位有钱的女青年)
酒类
唐伯列侬香槟
芝华士皇家礼炮威士忌
香白丹红酒
名店
盛装开启,低调落幕
97回归之前,艾敬在她的歌里唱到:什么时候有了香港?香港人又是怎么样?他可以来沈阳,我不能去香港……近20年之后,或许是为了报复香港人当年的优越,早几年内地人赴港之势俨然如同要把香港趟平。何止沈阳人,包着苗帕的黔东南旅游团在迪士尼里也已见怪不怪了。
如果去丽江是为了喝杯售价不菲的速溶咖啡坐在马路边上优雅的装出高贵并寂寞的范儿,去拉萨是为了体验高山缺氧猛烈日晒并把高原反应当作是被大昭寺的香火净化了心灵,那去香港就只能是为了买,不买就无法向时髦港人证明自己同样不俗的时尚购买力,不买就感觉来了香港却没没占到“购物天堂”的便宜——曾几何时,排队也是内地同胞在香港逛名店的指定动作之一。
可是,最近一段时间,香港最热的新闻却是关店潮、退租、降租等负面报道,似乎香港已经成了落寞代名词,但你还记得早些年大张旗鼓进驻香港的品牌名店吗?
2007年,H&M首次进驻香港,正是麦当娜与品牌跨界合作的那一年,整个中环皇后大道上的巨幅广告,真是H&M在大中华地区最风光的时期。要知道,在此之前,想买H&M可不是现在这么容易的。
Comme des Gar?ons在香港第一家店开业时,还吸引到川久保玲本人到场,红心Tee曾是香港潮男潮女的最爱,开在中环安兰街上的三层店铺以白房子作为概念。
除了有明星作为时髦偶像,通常哪些品牌的水货在香港卖得好,就能立马吸引品牌来开店,比如由片山正通操刀设计的BAPE店铺,翻翻近十年来的香港潮流杂志,就知道这个品牌在香港有多流行。
且,BAPE也引发了很多中港台明星跟风推出个人品牌,套路基本都是一样的:给白Tee印上所谓自创的各种卡通图案,各种波点大LOGO卫衣。售价么,一件Tee基本也都要小1000元,比如NPC等,当看到产品的售价牌再摸摸手感,也是觉得:凭什么!
至于片山正通,日本大部分Busy Work Shop、Bape CAFé、Beams T等店,都出自他的手笔,一见到那充满空间感的环境、输送带展示台陈列,就知道片山来了。2005年与I.T合作的金钟店,就是一个成功的袭港案例。
越来越不景气的购物大环境,导致大批店铺关门,但近年来香港名店的服务似乎也是个问题,早已习惯了冲昏头买买买的内地客,导致无论从买货、陈列、质量、体验等方面,都不会让人感到物有所值,竞争多了,香港自然也就不会是首选的购物天堂了,你我他,都一样。
曾几何时,香港是香的,香港之香,就香在让一大部分人以为只要肯花钱,或者花光了带来的钱,自己在这花花世界的那一刻,就是尊贵的、优越的。
风格
这些年香港潮人捧红的单品
似乎劳力士在某段时间成为香港人通勤的首选,在考量耐用度与性价比的功夫上,香港人是最精打细算的,在劳力士之后,沛纳海也成了写字楼白领的最爱,男女通吃。
匡威可以用来搭牛仔裤白Tee,也可以拿来搭紧身小西装。
各种鞋款的复古、复刻版,也都是潮人最爱。
黑色胶框,从明星、名人到街头学生仔,人手一副。
多亏了I.T集团,将日本流行的军装休闲风普及开来,军绿色的长短款休闲风衣,曾经一度是izzue与5cm的热卖单品。
厚靴配短裤,再配一条骷髅金属链,大概先是香港潮男跟日本潮男学来,再由他们教会我们内地潮男的搭配法则吧。
火过好一阵的假印花Tee、拼接衬衫等单品,现在去香港的各种OUTLET,也都还在卖!
港人爱古着,以及一切可以做旧,充满vintage feel的时尚,比如机车皮夹克。
再比如一双看起来穿了十年八年的残旧皮鞋。
低腰牛仔裤的穿法也有不同的明星在力撑。
既然穿跨裤,怎么可以少了这一条露出LOGO边边的卡尔文·克雷恩经典三角裤?
人人都贪新念旧,所以,没必要为购物找一个理由。
港星
一个时代的时髦偶像
最后聊一聊我们曾经迷过的港星。
香港的造星工业有多发达、本地市场有多大,这么说吧,以前台湾艺人稍微红起来以后,就马上要去香港发粤语唱片。
比如苏慧伦推出变身三部曲《柠檬树》、《鸭子》、《傻瓜》之前,在香港发过一张粤语碟《自然喜欢你》,首首经典。
又比如张信哲在台湾大红之后,马上去香港发了粤语专辑《深情》,不得不说,比起其他连粤语都说不好的台湾歌手,张信哲这张非常值得听。
还有许美静,1997年领到十大劲歌金曲,隔年便发了粤语专辑《好美静》。可惜并不成功。只一首《倾城》多年后被陈奕迅再度唱红。
再说起香港本土出品的港星们,四大天王、张国荣、梅艳芳不必多说,陈奕迅、杨千嬅、容祖儿亦是杰出代表。但我最想聊的,是另一个人,在她身上、港人的拼搏精神、香港的另类时尚、以及香港娱乐工业这几十年的起落,在她身上,体现得最淋漓尽致。她就是——郑秀文。
关于郑秀文,她的一句名言就足以说明在香港做顶尖明星是什么样一种感受——“入行后就再没有吃过一顿饱饭。”
这一切,恐怕源于她1988年出道后,被当时的媒体叫做“肥妹”。1988年,Sammi参加“新秀歌唱大赛”获得季军出道,那年她才16岁。
出道之后的Sammi得到了经纪公司的热捧,1990年便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张同名专辑。专辑封面上的Sammi婴儿肥不见了,可以看见颧骨。不知是否因为年纪太小,故意画了显成熟的妆。两年后的她仍然戴着那幅夸张的“风火轮”耳环。
从1990年开始,Sammi就保持着每年一张专辑的频率稳定发片。1991年,《Holiday》,1992年《Never too late》...她的时尚感也在“成熟”的路上稳步前行。这一时期的她,也每年在十大劲歌金曲颁奖上露面,但只是陪跑叶倩文、王菲。
1995年的Sammi迎来重大突破,加入华纳,并发行了大卖专辑《舍不得你》。一举拿下当年十大劲歌金曲之一。这时的Sammi,脸已经完全瘦下来了,形象也有所改变(或许是因为长大了?)
1996年,Sammi发行第一张国语专辑《值得》。
除了首张国语专辑,1996年对于Sammi来说还有一件更重要的大事——人生第一场演唱会。她不仅把第一场演唱会开在了香港红馆,并从这个演唱会开始,让我们看见了不一样的郑秀文。
不过那时候的Sammi还是年轻,没法保证发挥稳定。演唱会上有一套造型就很像德德玛。
那次演唱会后,她接受采访说:“我已找到自我,从此世界上只有一个Sammi叫郑秀文。” 2009年,郑秀文接受林燕妮采访,说:“这么多年,我做过的发型超过1000个,妆面也至少有500。”
1997年开始,郑秀文越来越瘦,越来越拼。
1997年的两张专辑,Sammi以短发示人,纤瘦的身材、中性的着装,演绎了那个年代人们逐渐开始追求个性的风潮。
1999年《听闻》,虽然服装上没什么大文章,但Sammi的妆容可是当时港台女生必追的。
2000年《眉飞色舞》专辑封面上,年近30的Sammi脸上有了成熟的魅力,眉毛上的心思简直成了Sammi的一大标志。
01、02年,Sammi对自己的美已经掌控自如,在妩媚中加了强势的凌厉、在温柔中又加了坚定的自信。
以及,她每一年演唱会也是做足造型。
1999
2001
2004
2005年,因为出演《长恨歌》过度投入,以及并没有如料想的好口碑,郑秀文患上了抑郁症,过起了半隐退的生活。
俩年后,再复出,郑秀文彻底变了,她信了教,以前媒体口中的“臭脾气天后”完全变了一个人,她做慈善,工作也不多接,也不逼自己不断去挑战极限了。2007年演唱会上她读《给自己的信》,嚎啕大哭,感人至深。
Mi,我太熟识你了,你常说人生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竞技,与人无关,亦与人无尤。战胜一个懦弱的自己,更胜过击败其他生命。这两年多,我相信你曾软弱无力,看不见亮光,失去了盼望。但你推窗看看今天阳光普照,下了一连数天暴雨,太阳终为你微笑。这不就是人生吗?更坏的天气都会过去,但我们心中会长留一块美丽的境域。
作为一个快将三十五岁的女人,我相信,你对生命有更大的体会,这两年是你人生中,一个不能重来的起承转合期,要更懂得感恩,亦更懂得珍惜。
所有人都有目共睹这个天后的完美蜕变。从扮犀利到自在自然,从浮夸到安静,Sammi就是这样在不同的年纪做着同样美丽的自己。
“不相信未作牺牲竟先可拥有,
只相信是靠双手找到我欲求,
每一串汗水换每一个成就,
从来得失我睇透。”
《顺流逆流》这首歌,红遍上世纪7、80年代的庙街
同时也是许多香港艺人的座右铭。
未来
吸引我的还有什么
说了这么多,香港之于我,现在只有几个简单的理由吸引我一去再去:
荣记、新记面线
避风塘炒蟹
九龙城海鲜粥
火炭深宵大排档烧腩仔
Neil Barrett换新
Homeless家居店
Bals Tokyo家居店
Upper House
杨千嬅演唱会
你呢?曾经的香港和如今的香港,还有什么是吸引你的?
题外话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动力,能让我用半个月时间整理一千多张资料图片,核对历史信息,并最后选了200余张图,再写了一万字做出这篇推送。
可能因为我自己也是个很挑剔的读者,觉得每天大家工作都这么辛苦了,还愿意订阅我的推送,花时间打开阅读,那么,我也应该尽量给大家提供有信息量、有观点、有小知识小八卦、有过精心挑选的内容。让你在阅读之后,饶有兴味,有所收获。
如果今天这篇香港特辑,让你有所触动,使你也回顾到了自己成长中的某些点滴,那么,请你转发一下,让你的朋友也能读到这样一篇用了心的免费内容吧。
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