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Sir想给你们推荐一部明天将上映的新片。
不是《小王子》,也不是《蚁人》。
不出意外的话,它是今年最好的导演处女作。
它证明两件事:
一,中国有能力拍出一部真正尊重观众智识的烧脑片。
二,拍电影需要钱,但拍好电影,不意味着砸大钱。
它是——《心迷宫》。
好,入正题。
因为《心迷宫》是个悬疑故事,所以Sir对电影背景做简单介绍,点到即止。
背景在一个河南小村庄。
村里一直都有烧山上野草的习俗,每年都会意外烧死几个人。
故事从一具被烧得面目全非的焦尸开始。
跟尸体扯上关系的人,都各怀鬼胎。
一对想摆脱父权掌控,远走高飞的情侣——他们错手杀害同村流氓。
一个经常被丈夫虐待蹂躏的少妇,正与情人在床上密谋杀掉丈夫。
一个一生清廉自律的老村长,他被无辜地牵扯到案件中。
其他人物还包括,少妇的丈夫,少女的情人,觊觎少妇的老实人,流氓的哥哥等等。
一具焦尸,把这些人的命运都交缠在了一起……
整部电影分为三段式,导演打乱了时间,而用环形叙事,把10来号人串到一块,一个人的反应影响到下一个人,下一个人的动作又启发下下一个人的反应,环环相扣,闭合成一座严丝合缝的迷宫。
这种手法并不新鲜,用一个(多个)事件,把不相干的人牵扯在一起,《撞车》,《低俗小说》都玩过。
但《心迷宫》不是那些贪图形式的拙劣模仿秀,它所有情节合乎逻辑。
在国产悬疑(烧脑)片已成为晒智商下限的重灾区时,《心迷宫》难得做到把故事讲圆并没有硬伤。
单这一点,已打败99%的烧脑电影。
与一般烧脑片试图引导观众陷入谜团不同,《心迷宫》里,观众扮演全知的上帝。
注意这些“烧香”镜头,观众其实代入了“神明”的视角。
所以,当银幕上的人物,手忙脚乱地犯罪(掩盖犯罪)时,银幕下的我们早已看穿一切——并清楚这都是徒劳。
当他们试图擦掉血迹时,反而露出马脚;当他们销毁尸体时,反而留下更多证据;他们越焦虑,我们越高兴。
一种真实而又超越真实的黑色幽默油然而生。
这种荒诞,让Sir想起了科恩兄弟。
科恩兄弟曾说过:
作为观众,看一部失败者的电影比看猫王之类的成功人士要有趣得多。
所以,你看科恩兄弟的大部分电影。
《血迷宫》买凶杀老婆,最后反而被杀手灭口的中年男。
《冰血暴》里想靠绑架妻子换钱,却在家里被抓的无能丈夫。
《巴顿芬克》中没天赋却想征服好莱坞,最后逼疯自己的小编剧。
他们,都是不自知的失败者。
在科恩兄弟的世界,当被失控欲望左右的小人物想要干点什么时,总会遭到命运无情的嘲弄。
《心迷宫》同样如此。
导演忻钰坤没有犯大多数处女作情感过剩的毛病,他甚至阉割了人物的情感。
电影中的角色,几乎都面目表情地凭本能行动,最终,在涟漪式的巧合(误会)牵引下,把自己引上绝路。
据说《心迷宫》的故事原型来自制片人任江洲。
以下引自《都市时报》报道:
2011年,全中国最卖座的票房“黑马”是《失恋33天》,任江洲打算带妈妈去电影院看一看这部片子。
可110分钟的电影演完了,任江洲被妈妈劈头盖脸一顿“鄙视”加“教育”:“这故事有啥好看的啊,我跟你讲一个故事,那才叫精彩……”
妈妈后来讲的,就是一个发生在河南老家叶县,关于“一口棺材和3家人”的故事。
所以电影曾用名是《殡棺》。
后来改名《心迷宫》。
这是一个非常中国的故事。
在这里,村里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村庄劳动力缺乏。
因为消息闭塞,体制落后,为种种荒诞提供了现实的吐槽。
一男一女偷情,第二天早上就传的全村皆知。
但山上烧死了人,一般人根本不会去追究,更鲜少求助法律(警察)。
当大多数青春,爱情片架空现实,把镜头对准白衣飘飘的校园,或者是高楼林立的北上广。
《心迷宫》再一次提醒我们,县城农村,才是转型时期的中国真相。
《心迷宫》是忻钰坤的处女作,差点成了他最后一部作品。
他是内蒙古包头人,接触电影不早,但一碰就无法自拔。
2001,他高二。
那一年,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他无意间看到了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把他看得热血沸腾,决定辍学去学电影。
本来想考北京电影学院,但是面试的时候有一道题问他最喜欢的导演是谁,别人说的都是特吕弗、戈达尔这样的导演,结果他张口就说是斯皮尔伯格。结果考官愣了一下,看了他好几秒钟。他最终也没有考进北影——参考自《大众电影》
于是,他回西安,做过茶水打杂,录音,场务,摄影剪辑,拍过广告剧,一边看大量类型片,对《杀人回忆》,《黄海》滚瓜烂熟。
毕业后,他给电视台写剧本,就爱用环形叙事,结果被打回去,因为:
太复杂,拍出来观众看不懂。
2011年,他从好友那听说了一个关于无人认领的尸体的故事,立马被吸引。
他闭关3年在家打磨剧本:
每天在家做好饭,让老婆带着便当去上班,然后就开始一坐一整天写剧本。
低谷时,就靠李安那本《十年一觉电影梦》撑过去。
筹钱也很不容易。
当初答应投资的人悔约了,一部分以类似众筹的方式集资,一部分找懂行的朋友投钱,还有一部分跟亲戚朋友借。
为了省钱,他不请明星,摄影也用节约成本的肩扛摄影,快速视角切换,观众就不会太注意到前景后景,可以省点美术布置费。
当时把这个电影当成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来做。如果拍不好,就不干了。
明天,这部170万拍出的小片就要上映了。
这是曾为它背书的电影人名单。
不差Sir一个,但作为一个看过为之兴奋的观众,还是想为这部可能被埋没的好电影做点什么。
这几年,享受到如此惊喜观影体验的片,不多。
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曹保平导演的《光荣的愤怒》,李杨导演的《盲井》,王一淳导演的《黑处有什么》。
绝大多数甚至公映不了。
连为品质点赞的陆川都安慰:
你不能要求一个成熟的市场完全张开怀抱去拥抱一个没成名的导演。
Sir觉得他说得对,但还是想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