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自己世界的主角,或简单、或浪漫、或直白、或诗意。语言、音乐,是表达立体人生的一种媒介,每一首曲子里都有一个不同的故事;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传奇。
在仅仅只有两个小时的电影里,或许不能展现一个完整的人生故事,但其中蕴含的每首曲子,却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钢琴给我们带来的故事,那些人的喜怒哀乐,那些符号碰撞出来的共鸣,是赋予这个时代的礼物……
我先说说华语最著名的这部青春电影《不能说的秘密》,由周杰伦改编自自己的真实经历,亲自出演的这部片子,给80.90后的青春时期带去了好多宝贵的回忆。女主角桂纶镁也因此而成名,其中的曲子现在依然广为人唱。
弹奏起旧钢琴下藏匿的古老琴谱中的乐章,铸就了一段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爱情,音符停止的那一秒起,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你是我命中注定的缘分,能遇见你,已经是很不可思议。无论时间和空间怎么转变,无论你会不会记得我,我只想告诉你一个秘密,我爱你……
电影中更值得一提的是整部影片情节的巧妙构思,作者细心的将每一个细节都隐藏在情节的发展之中,一步一步铺垫,埋下伏笔。有人指出了许多影片中不符合逻辑的地方,但是只要细细品味,你会发现,每一个情节都是合乎情理,你总会在影片中找到对应的答案。
肖邦和李斯特
再来,我要讲讲一部老片《一曲难忘》,整片就是肖邦一生的写照。爱一个人会持续多久?对祖国的爱能延续多久?肖邦把一生献给了音乐,把遗骨寄回了祖国……他是我最敬爱的音乐家,他的曲子也是最能打动我的……
若你问我为何会独爱肖邦? 他的才华从未经过任何程序教育的粉饰,所有的曲子都是自然而然的浑然天成。肖邦的曲子并不都是写满忧郁,也有欢然积极,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我一直相信,音乐是来自心底的回声,是真情的流露,那些矫揉造作,为作曲而做出的曲子,打动了人一时,却不能影响更多……
说到肖邦,我想起了他的G大调叙事曲,同样是在华沙的故事,同样是在战争的背景下,《钢琴师》这部片子给人带来的,更多是震撼。
这个钢琴师的眉毛紧压住眼睛,不好看,笑起来带些觉得诚实。他是犹太人,在波兰电台弹钢琴,而那一天,炮弹落到屋里,人们纷纷奔逃。硝烟他笑着与一个邂逅的女子招呼,不知道从此自己会有一段时间,一长段时间,不能再弹琴。
影片的前半段是历史的复述。一个中产之家在战争中失去财产,失去尊严,失去活的权力。恶可以到何种程度。他从围墙下拉进一个孩子,前一秒钟还在努力挣扎,后一秒钟,已经死了,软软瘫在地上。围墙那一面,有怎样的人,可以对将子弹射进一个孩子的一半身躯?恶成为无需理由的规条。一些人是另一些人的主宰。只行使杀戮的权力。街上堆叠着死尸,一列人中,单数被杀死,双数被留下,留下的是什么?
于是我们也惊异于人的顽强。在去集中营前,父亲以20元钱买一颗糖,分给家人。面对只能服从的命运,还能够这样坚决地,再品尝一下生命的滋味。
钢琴师逃亡了。他在一间又一间临时的居所,象一只老鼠一样生活。这一个人的生死越来越沉重地压上我的心头。他揭开屋里钢琴上的白布幔,不能发出声音,而手指却虚空中舞蹈。他没有去路,退,退,退到一片废墟之中。
而另一位钢琴师,他只属于海上,人生未到四十年,没有一次去过陆地。生在海上,长在海上,最后也消亡在茫茫的海上。
他曾心生决意,走到这陆地上去看一看。他记得,那天在雨中的甲板上,他在远处凝视自己心爱的姑娘。镜头切过,是一个人低头坐在屋角,琴上传来了一个犹豫不决的动机(1-2-3-5),第三音上出现一个小二度和声,怯生生地,欲言又止。
playing love
可他终于还是没有离开。在他提着手提箱,穿上大衣,走下舷梯的那一刻,城市的影子在雾里,市场从远方传来。那个怯生生的动机又响起了。他停住脚步,抛起帽子。坚决地转过身。
爱情的所有,是舱房里两张纯洁的唇,一个纯洁的吻。
这是一个美的世界。有钢琴和小号,有船,和幻想。TT,1900以他的坚决,维持了一个音乐的乌托邦,一种可能有的,崇高的完整的美。可是我纵然明白那只是乌托邦,1900依旧是我的英雄。他以发烫的琴弦点燃香烟,递给杰利·罗尔·莫顿,自称在1902年发明了爵士乐的人。那一刻,他是无冕的王。
最后,奉上小雨和湘伦的四手联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