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导演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登陆中国院线。纽约电影节上的首映遭到外媒的批评,然而对于中国影迷来说,这部电影却有它独特的故事魅力和技术含量。小蜘君特别邀请了专业影评人来抢先观影。本文有剧透,请谨慎阅读。
此文为独家专稿
特邀影评人:鸟哥CAGE,电影幕后工作者。
4K,120帧,革命性的电影拍摄技术应用,前所未有的极限观影体验,这些都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赚足了眼球。就观影而言,影片使用的前沿技术手段使画面更加流畅、镜头更加真实,产生了“近在眼前”和“身临其境”的效果。从前,我们从第三视角观看银幕上的画面,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摄影机所在的“第四面墙”。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让我们突破银幕的阻隔,仿佛亲临场景之中,来到了比利·林恩的身边,跟随他在伊拉克经历枪林弹火,跟随他在舞台上经历忐忑不安,跟随他在祖国受尽旁人冷眼。而且,全新技术扩展了镜头使用的限制,比如变焦时更灵活更流畅。
但“技术”并不是影片的最重点。作为影史上少有的两夺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导演,李安的野心绝对不止在技术上做革新。所有的技术都为故事服务,李安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如果只是为了秀技术而拍摄一部电影,他就不是李安了。
当大家都关注于影片的拍摄技术时,我们不应该忽略李安在影片叙事上的巧妙设计。许多观众表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故事太过“意识流”,国外也有不少评论诟病剧情失衡。但当我们深入挖掘李安对剧情的处理,我们便能理解这部电影的非凡之处。
表面上,影片缺乏清晰的幕结构,没有明确的激励事件、危机和高潮,叙事方式过于平淡,没有商业电影应有的跌宕起伏。但表面下,李安花足了心思来讲述一个有关内心抉择、充满人文关怀的故事。
影片分为三条主要的剧情线:比利·林恩在伊拉克的经历(战场),比利·林恩与姐姐凯瑟琳就是否退伍而产生的争论(家庭),以及串联起整部电影的橄榄球赛事活动(社会)。
继续挖掘,你会发现其实每条线都有自己的幕结构,而李安将这三条线有机地串联起来,在冲突设置和情绪感染上做了精心设计。
“战场剧情线”的第一幕主要介绍主角比利·林恩,包括他为何入伍、他在入伍前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什么性格特点、以及他和B班主要在伊拉克执行搜索萨达姆余党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任务。同时, 戴姆、Shroom等战友角色一一亮相。
该剧情线的第二幕是林恩和B班与敌人的交战。这一幕很短,但4K & 120帧的技术令观众身临其境,战场硝烟扑面而来。在这一幕的结尾,Shroom中枪遇险。
眼见Shroom要落入敌人之手,林恩立刻做出反应,该剧情线也由此进入第三幕:林恩勇救Shroom。这场戏也是林恩被授勋的最重要原因。
尽管由零星的回忆片段拼凑而成,这仍然是一条非常完整的剧情线,虽然就体量而言,第二幕实在是太短了一些。
这条剧情线主要聚焦于外部冲突,即B班与敌人的战事、林恩与敌人的殊死搏斗。我们跟随林恩经历了伊拉克战场的残酷,见证了他从一个大男孩变成一个英勇无畏的战士。林恩的“勇敢”和“战斗技能”这两项主角必备素质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家庭剧情线”的第一幕始于林恩在被授勋为国家英雄后回到家乡。这一幕主要介绍林恩的家庭成员,呈现他的家庭关系。我们看到真正关心林恩的只有他的姐姐凯瑟琳。当林恩回家时,林恩家的欢迎仪式是在家门口挂一条横幅,他妈很冷淡,他爹甚至都懒得正眼瞧他,同乡们顶多让林恩家人带句寒暄的话而已。林恩在入伍前或许不是个好小伙子,但即便他经历战场的洗礼成为一位英雄人物,他的家人仍然没有改变对他的看法。
林恩不在家的日子里,凯瑟琳艰难度日。所以凯瑟琳打算让林恩回家,她找的理由是林恩在经历战争后有了心理问题。于是我们进入第二幕,林恩开始思考凯瑟琳的提议。
在经历一系列内心挣扎并目睹现实之后,林恩下定决心,我们也由此进入该剧情线的第三幕。林恩没有接受凯瑟琳的提议,坚持跟战友们回伊拉克。
在这条剧情线中,我们看到:虽然父母在世,但林恩是个 “孤儿”,只有凯瑟琳与他相依为命。“孤独”、“被爱”这两个主角必备字眼出现在这一条剧情线中。
“社会剧情线”是全片最重要的一条剧情线,是整部影片的“脊椎”,不但充满了内在与外在冲突,而且串联起了前面两条剧情线。
这一剧情线的第一幕发生在进入球场之前,即酒店与加长悍马车上。这一幕向观众介绍了林恩和B班,介绍了他们即将作为美帝英雄模范出席橄榄球赛活动,介绍了同行的经纪人艾伯特与多方沟通、希望能把林恩的事迹拍成电影,介绍了他们即将在两天后返回伊拉克。
随着战士们进入球场,我们也进入了该剧情线的第二幕,同时也是整部影片冲突最激烈的一幕。林恩是战斗英雄,B班是英雄团队,但回到这个熟悉的社会,他们似乎什么都不是,只是空有一个头衔而已。
对经纪人艾伯特来说,尽管他对战士们心怀敬意,但他们的故事对他来说就是一门生意,把这个故事卖给制片方是他的目的。
对球队老板诺曼来说,买下林恩和B班的故事就是为了挣钱。当他得知没有一家制片方出价时,他向B班每一位战士报上了5500美元预付款的价格,堪称侮辱。他还想私下拉拢林恩与戴姆,把其他战士一脚踢开。诺曼的眼里只有利益。
对舞台经理来说,林恩和B班和同台的舞者没有区别,他们只是整场演出的噱头,远远不如主唱的歌手们重要。
对某些球迷来说(比如特拉维斯),国家英雄只是一个薄如纸片的头衔,他们口口声声说对英雄充满敬意,却口无遮拦地调侃、嘲讽、甚至侮辱战士。
对球场安保人员来说,林恩和B班是一群什么都不懂的野孩子,跟当代社会格格不入。在卸货区,安保人员与战士们大打出手。他们对国家英雄的评价或许是:你们有什么了不起的,老子照样揍你们。
无论是否尊敬眼前的英雄,橄榄球队球员们的兴趣点在于枪械和暴力。他们急迫地想知道战士们用什么武器、杀伤力又如何。他们虽然远离战场,但脑子里满是血腥暴力。
啦啦队员们对国家英雄的兴趣点或许只在于“性”,比如与林恩搞上的菲姗。当林恩与菲姗告别时,林恩脱口而出:我等不及想和你私奔。之前还说“不想失去你”的菲姗竟露出一副惊恐的表情,直到林恩说了句“我开玩笑”之后,她才放松下来。两人分别,菲姗回身就走,连个回眸都没有。
在这些外在冲突下,林恩的内心渐起波澜。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自己究竟为谁而战、自己未来何去何从。当他站在舞台上时,他陷入了真正的迷惘与挣扎。
于是我们迎来了这条剧情线的高潮:B班与安保人员的掐架。这一架将外在冲突推到了顶点,彻底打醒了因陷入内心斗争而迷惘的林恩,帮助他做出了最终的决定,这条剧情线也由此进入第三幕。
对林恩来说,家庭对他冷漠,橄榄球场中的一见钟情或许仅是露水之缘,更有不少人或把他当做摇钱树、或像个动物园的游客一样看待他。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虚假,唯一真切的只有凯瑟琳和身旁的战友。
熟悉的祖国只带给自己陌生的感受,反而是陌生的伊拉克才是自己熟悉的环境。所以,林恩在第三幕中决心返回伊拉克。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个士兵,他属于战场。这场战争对于林恩而言,完全是为了自己姐姐和身旁的一班兄弟。而登上悍马车之后所想象的一段与Shroom的交谈更坚定了林恩的想法。
此前我们所观看的所有影片均让观众从上帝视角去体验主角的旅程、感受主角的内心变化,但李安以其独特的三线交织的叙事方式和基于最前沿拍摄技术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乎内心抉择的故事,让观众走入故事情境,看到主角之所见、听到主角之所闻、体会主角之所思,产生了VR技术所追求的视觉效果、并且达到了VR技术所无法达到的情绪感染力。
台面上的故事如流水账般缓缓展开,插入零星的会议片段,看似平淡无奇,台面下的剧情却结构清晰、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相比刚刚起步的前沿拍摄技术,或许在故事结构和剧情设计方面的尝试才是李安的真正革命,他的影片布局与叙事能力无愧“大师”称号。
特邀影评人:鸟哥CAGE,电影工作者,从事编剧、电影策划、剧本评估等前期创作工作。关注电影创作,制造中国故事。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转载需联系微信公众号:蜘蛛网订阅号(spider201310)
更多热辣影评,敬请关注蜘蛛网微信公众号
并可第一时间获取【影讯】【抢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