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日子,你有没有被《火星救援》刷屏?
是的,就是那部马特·达蒙主演,据说是今年最好看、最卖座的科幻电影!
但是,我们今天要安利的,是它的原著小说。
是的,就是那部4天就被福克斯电影公司买下影视版权、三天两头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的原著小说!
1
文科妞也会爱上的硬科幻
先出一道智力测试题——
如果你一个人被抛弃在火星,要想活到被救援的那一天,你觉得,哪些东西是必不可少的?
水!
氧气!
食物!
温度!
取得联系!
……
身为一位上过理科课或者看过太空片的同学,上面的答案,会让你觉得心有灵犀吗?
如果是,恭喜你,你距离《火星救援》的奇妙设定,只有0.01厘米的距离!
这样够近吗?
许多人怕看科幻小说,尤其是硬科幻小说,主要就是觉得科学术语太多,科学概念太高深,完全理解不能。
但是,《火星救援》超级巧妙地化解了这个问题。在他设定的故事背景里,出了事故的宇航员马克·沃特尼,需要独自在火星上生存一年半。
这个遭遇虽然绝无仅有,但并没有想象中高不可攀——几乎每个受过正规教育的人,都能说两句。
你会不知道,氢气和氧气能生成水?
你会不知道,一颗土豆要长成,其实只需要土壤、阳光、水和二氧化碳?
当然,如果全让你知道了,小说作者就该没饭吃了。
于是,水虽然可以被合成,可是点燃的氢气爆炸了怎么办??
土豆块虽然有希望变成土豆苗,可是一个不到100平米的救生舱,怎么才能种出够吃一年半的土豆??
总之,在这部小说里,你能想到的每一个必需物资,看上去都即将耗尽的样子,但每一样又都有重新获得的可能;但每一次重新获得的可能,又暗藏着再次失去的危险……
2
爆表的真实度
有人说,对硬科幻小说最大的褒奖,就是“写的跟真的似的”。
《火星救援》绝对当得起这个评价:
身为一个科技宅男,作者安迪·威尔写这部小说的方式与众不同。
他会根据火星现有的情况,真的提出一个个在火星上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给每一个问题想方法。
整个故事设定的时间点,以及火星探索所采用的科技手段,都是根据现实中各种版本的NASA火星计划来的。
所有的解决方案,也都是安迪·威尔一步步算出来的。
这种极度追求真实的态度,甚至影响到了他的作品结构。你会发现,马克·沃特尼每次遇到问题,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发展套路——分析问题、做出假设、小规模求证、确定方案,展开实施……
虽然文科生也爱看,但不得不承认,只有理工科才能把一部小说写得像篇学术论文还好看啊!
所以,你才会觉得每一个细节都真实到不可思议。
这种触手可及的真实感,也是这部小说最迷人的地方。
更何况,他还有3千个高手助阵。
《火星救援》最开始,是在安迪·威尔的博客上连载的。
科技宅男的博客读者,自然大部分也都是科技宅男。这些人中有很多专业化学家、物理学家、电子工程师等,他们真的会坐下来计算《火星救援》里的那些东西,指出其中某一处在科学上不准确。
感觉好像《生活大爆炸》现实版……
到最后,安迪·威尔直接挑出三千来个读者,这些人专门负责给他写的东西挑错。这个过程让他对作品中的科学准确性更自信,因为经过很多专业人士的检验。
以至于书出版后,NASA 一位负责人惊讶于这本书对于 NASA 和航空技术了解的准确性,跑过来问安迪:“你是不是写的时候认识 NASA 的人?”
3
无处不在的超萌段子手
你想象中的宇航员、工程师是什么样子?
杨利伟这样的一身正气?
贝聿铭这样的精英范儿?
但是《火星救援》里的这位马克先生,这位工程师背景的宇航员——
他不仅唠叨得要命,还爱吐槽,段子金句简直是张口就来!
先摘几段正文验证下——
说正经的,……,我没死。其他队友想必都认为我死了,这当然不能怪他们。搞不好过阵子会举行个国葬,而我的维基百科页面上也会这么写:“马克·沃特尼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死于火星的人。”
现在我有两个问题:一是土不够多,二是没有食用植物可供种植。
我他妈可是植物学家,应该能想出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我想不出来,大约一年
后,我就会成为快要饿死的植物学家。
在努力让我活下去这件大事上,我的屁眼和我的大脑所做的贡献不相上下。
今天还花了大半天时间去检查通讯阵列的残留部分。实在很遗憾,我自己对折地球吼上几嗓子,也要比这玩意的通讯效果好。
更不要提,他重复了八百遍的对火星上看不到棒球赛和只能听70年代迪斯科的怨念……
被怨念的70年代迪斯科
当然,一个逗比科学家的诞生,除了作者的自带萌属性,译者的功劳也是功不可没。
满屏的完蛋、彪悍、狗屁、倔犊子……恍惚中会有种到底是在和科学家交流还是在和二人转演员干仗的错觉。
但这其实是小说最动人的地方——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哪怕艰难到绝望,幽默和乐观的精神仍然可以在每一句话里发着光。
4
横空出世的科学宅男神
《火星救援》作者安迪·威尔的前20年,是所谓天才少年的惯常路线。
他从小就拿科幻小说当睡前故事。你读《海的女儿》《灰姑娘》的时候,人家已经抱着阿西莫夫、海因莱因不撒手了。
15岁开始给核试验基地当程序猿。
20岁从加州大学计算机专业退学工作。
是不是俨然一副比尔·盖茨或者乔布斯第二的范?
少年,一定要向我看齐吗?
但是!
天才少年总是要走过几段屌丝路,才能引发真正共鸣的。
1999年,因为公司结构重组,天才少年安迪下岗了。
当然,最初安迪并没把下岗当回事。一心爱着科幻小说的他,觉得这正好是个全职写小说的好机会。
然而,和《火星救援》里的主人公一样,并没有哪家出版公司愿意搭理他。
幸运的人各有各的幸运,倒霉的人……其实还蛮像的……
直到10年后,他开始在自己的博客里发表《火星救援》。
一开始的时候免费,结果只有3000个读者。然后他把书放到了亚马逊上的自出版平台,标价0.99美元。
结果不到3个月,小说卖掉35000份,比他之前网站上免费下载的次数还多。再然后,就是天才安迪一夜成名,出版社和电影公司争相购买版权的故事了。
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牵着不走赶着飞快的道理呢?
还是告诉我们,自出版平台是可以一夜成名的?
当然,一夜成名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想知道安迪·威尔为这部小说花了多少心思?
为了让小说在科学上尽可能精确,他自学了轨道力学、植物学、天文学、航空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甚至还编了个软件,只为了精确计算从地球到火星的航行时间。
所以,不仅仅一个人,一本书的时间花在哪里,也是看得见的……
5
美国人眼里的中国航天到底有多牛?
很多人以为,电影《火星救援》里的中国环节是为了挣中国市场的钱。
才不是!
在安迪的书中,中国的分量很重很重——中国的航天技术,是唯一能让马克·沃特尼不饿死在火星上的转机。
陈数成了中国科学家的代表,是因为外国人都相信中国女性的数学很好吗?
虽然书里仍然有挥之不去的美国人的自豪,比如会出现“当着全世界的面拯救美国人?中国宇航员上火星?让中美在太空里平起平坐?国务院不会不同意的。”这样自吹自擂的话……
但是,中国为了营救一名宇航员,所甘愿付出的代价,仍然令人动容——
他们暴露了自己隐藏的技术实力,并为此取消了一项投入巨大的计划,为的,只是让一个外国人回家。
想想《2010太空漫游》里的中国飞船钱学森号,仍然还是带着冷战思维的格格不入,不过短短数十年,美国科幻小说里的中国人形象,就已经棒成这个样子,实在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情。
安迪自己,也不止一次提到了他对中国航天的态度。“我倒觉得我们应该在太空事务上和他们多一些合作。”
6
前赴后继的明星拥趸
这部小说的第一拥趸,非《火星救援》编导团队莫属。
编剧德鲁·高达,三天两头给安迪·威尔打电话,沟通小说改编的问题。
时不时的,还被安迪吐槽成一个简直什么都不懂的白痴……
要知道,他可是好莱坞的金牌编剧,《吸血鬼猎人巴菲》、《迷失》等高分美剧,几乎都有他的参与。
编剧德鲁·高达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更是直接放弃了正在筹备中的《普罗米修斯2》,第一时间接过了《火星救援》的导筒。
这位曾经导演过《异形》、《银翼杀手》的著名导演,78岁了仍然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幻迷。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幕后团队上了,明星们当然也不甘示弱。
马特·达蒙和杰西卡·查斯坦都留下了抱着小说狂读的身影。
但最大最牛气的支持者,必然是非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莫属。
NASA爱死了这本书,不仅因为书中准确的科学细节,还因为这本书让人们重燃对载人航天的兴趣。他们邀请到 NASA的实验室和控制中心参观,一大波宇航员和安迪成了朋友。
最重要的是,NASA要求自己的每位员工,统统都要读一遍《火星救援》!
基本上太空片里都会出现的4个字母
所以,这么一本人见人爱的《火星救援》,你还要拒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