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导演金基德不久前宣布来华拍摄新片,谈到《暗杀》、《鸣梁海战》等韩国本土电影在中国不卖座的现状,他笑道:“其实现在中国电影在韩国的票房更烂。”金基德预言:“最近中国比较火的《捉妖记》,如果放到韩国,肯定也不行,有文化差异。”
事实是,在中国拿下24亿票房创造影史纪录的《捉妖记》11月12日正式在韩国上映,虽然发行方将奇幻、怪兽以及它在中国市场的超强表现作为卖点,但上映首日该片还是以2037观影人次排名第十垫底韩国单日票房榜,而当日票房冠军、韩国本土片《黑祭司们》动员了22万观影人次,第二名《007:幽灵党》动员了16万观影人次,《捉妖记》的成绩实在难看。
韩片在中国票房扑街,华语片在韩国也卖不动
韩片在中国扑街,华语片在韩国也卖不动,除了与“本土电影大繁荣”这一全球大趋势相关,文化差异、水土不服也是重要因素,但深究起来,这两个“扑街”背后或许还有更多内容可做探讨。
2015韩国大卖电影《暗杀》在内地拿下4693万票房,但今年目前在韩上映的华语片票房成绩最好的是《不能说的秘密》(重映),其次为《天将雄师》,两部电影也都仅有5万多观影人次(截止到12月4日)。中韩两国电影成绩一目了然。
且多位专家分析,韩国电影产业作为少数几个能够挑战好莱坞的产业之一,其票房表现只是一方面,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韩国电影改编成中国版本,大量的韩国特效公司为中国电影服务,韩国电影人前赴后继地来华淘金……韩国电影正用最多元化的“用力方式”悄悄超越好莱坞。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我们被世界改变。”这是电影《熔炉》的一句台词,有人说它也道出了青睐现实题材的韩国电影人的心声。但中国呢?
从上面两组数据不难看出,韩片在中国总体表现不佳,即便是目前引进中国最快的《暗杀》,也因抗战题材等原因仅仅拿到4693万票房。韩片在中国“横”不起来,有多方面原因。除了引进配额方面韩国电影相较好莱坞大片性价比低、市场风险高导致片商不肯犯险外,片商也会控制宣发成本、不愿投入过多资力以免造成回本压力。
此外审查程序的繁复,也让不少韩国电影错过了在中国内地上映的最佳时机,尤其是近年来很多韩国卖座电影都以现实题材居多,而这些涉及暴力犯罪、揭穿政治阴谋、针砭时弊的内容都是中国审查较为关注的。
反观中国电影在韩国市场的表现,也应了金基德那句话——“票房更烂”。回顾今年华语片在韩国市场的表现,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截止到12月4日的数据显示,拿下第一名的是周杰伦7年后在韩国重映的电影《不能说的秘密》(2008年1月10日韩国首映),动员观影人次5万7438人次,位列韩国所有引进片排名第101位;成龙的《天将雄师》以相近名次居次。
值得关注的是,拿下24亿票房创造内地影史纪录的《捉妖记》在韩国仅动员2万6559观影人次,成绩甚至不敌连国人都不太熟知的动画电影《青蛙王国》和《神秘世界历险记2》;而由韩国人的女神汤唯主演的《命中注定》虽然挤进“华语前十”,但也仅动员1万2990观影人次,位列韩国所有引进片排名第186位。
《捉妖记》在韩国并不吃香
据时光网此前报道,《捉妖记》11月12日正式在韩国上映,虽然发行方将奇幻、怪兽和它在中国市场的超强表现作为宣传卖点,但上映首日该片还是以2037观影人次排名第十垫底韩国单日票房榜。韩媒分析或因同期《黑祭司们》、《007:幽灵党》等片热映造成《捉妖记》排片量不佳。
事实上,11月12日这天,《黑祭司们》(11月5日韩国上映)动员了22万8636观影人次,拿下单日冠军;《007:幽灵党》(11月11日韩国上映)动员了16万8211观影人次,位列当日第二名;显然,《捉妖记》的2037人次实在可怜。
其实回顾今年在韩国上映的华语电影,横向比较下来,中国电影的上映规模、票房成绩以及首日排名都相差不多,并没有表现特别突出的影片。
如《天将雄师》于3月12日上映,首日在254块银幕放映714场,动员观众6413人次,排名当日票房榜第9位;《钟馗伏魔》8月27日在韩上映,首日在50块银幕上映50场,动员2891人次,排名当日票房榜第11位;《命中注定》于10月15日上映,首日在111块银幕上映206场,共动员2712观影人次,排名当日票房榜第11位。
华语片扑街原因①
韩国大银幕强手如林,烂片没市场
《暗杀》剧照,本土电影大繁荣是全球趋势
谈及中国电影在韩国不卖座的现状,导演姜帝圭参加第3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时曾接受记者采访,他说:“现在是本土电影大繁荣的时期,全世界都有这样的倾向,除了本土电影,好莱坞电影第二大,所以第三国电影受到注目的比率自然小一点。”
韩国电影研究专家、釜山国际电影节顾问范小青直言:“任何一个国家基本上都只看两种电影,一个是本土电影,一个是好莱坞电影,第三类电影基本上是悄无声息的。尤其是韩国本土电影气势强硬,好莱坞在全球又是一如既往地横行,所以第三类电影,包括三大电影节得奖片、奥斯卡得奖片其实在韩国国内观众都非常有限。”
范小青说,在韩国一年上映100部本土片和300部外国电影,365天每天都有新片上映,而韩国仅有4800万人口,观影人群至多2000万,所以在这种体量下,要消化这么多电影是相当不容易的。同时,在韩国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非常发达,有很多专供IPTV的电影出现,所以又分流了许多观众。
事实上,韩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爱看电影的国家,在影院每周都有大量优秀作品上映的情况下,韩国观众面临的选择实在比中国观众多太多,可想而知,质量参差不齐的华语片进入电影院要面临多么激烈的竞争,烂电影根本没有市场。
《黑祭司们》正在韩国热映
2013年,韩国观影总人次达到2.133亿,人均观影次数为4.12次,韩国人年均观影次数位居全球之首。而在中国,这个数字不足1次。2014年,韩国电影整体票房成绩无论数值(约15.12亿美元)还是观众总数(2.1506亿人次),都达到了历史最高值,韩国人年均观影次数达4.19次(美国人年均3.83次,新加坡是4.15次),韩国本土片票房占有率为50.1%。
而2015年韩国本土电影又一次创造了奇迹,截止到11月30日0点,韩国电影四年连续突破1亿观影人次,相当于平均每位韩国观众进影院观看本土电影2部,同时累计票房达7845亿韩币(约47亿人民币),票房占有率为50.8%,小胜引进外画。
所以综上,对包括像《捉妖记》这样的中国票房冠军电影在韩扑街,电影市场研究者蒋勇并不奇怪,他说:“究其根本还是竞争力的问题,我们自己的片子都是关起门来放,自己跟自己竞争,很多都是靠保护月撑起来的,韩国电影市场没有保护月,并且是世界各地的优秀电影都在那里竞争。中国电影在韩国不卖座、包括韩国观众对中国电影形成的认知,不是一个特例,因为中国本身太特别了。”
华语片扑街原因②
文化差异与水土不服
《鸣梁》引进国内时加了“海战”二字吸引观众
无论是韩片在华扑街,还是华语片在韩惨败,文化差异与水土不服都是不可回避的原因。以韩国影史票房冠军《鸣梁海战》为例,电影原名《鸣梁》,这个地名对韩国人来说家喻户晓,但在中国却没几个人知道,所以在引进中国时发行方特意加了“海战”二字,以便让观众对影片类型一目了然,若非如此,票房肯定会更难看。
2013年底,《欢迎来到东莫村》导演朴光贤曾来华拍摄了一部微电影,那时记者问过他一个问题:“最近几年被称作韩影复苏年,韩国本土电影市场表现生猛,你对自己筹备多年的科幻大片《拳法》有何期待?”朴光贤说:“最近几年韩国那些超级成功的电影,大多都是与国家现实关联的,或者是帮助弱者的题材,但在韩国票房好的,在中国却不一定成功。反之,在中国也一样。现在的市场需要能超越世界观的电影。像《阿凡达》,全世界观众都有共鸣,我觉得这样的题材才能更成功。”
《观音山》、《后会无期》制片人方励接受时光网采访时直言:“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引起其他民族足够的关注,人家才会去看,否则就只是自己的社会现象和话题。把《小时代》拿出去,人家肯定不看。我有很多国际朋友好奇《小时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看,我开玩笑说这是我们的‘文化’,这就是为什么白开水的电影在国际上卖不掉的原因,因为没有兴趣关注点。”
方励称并非不支持国产片,而是“大量的都不好看”、“没有品位、没有技术、纯娱乐”。他说:“纯娱乐电影必须文化相投才有可能,别人自娱自乐的电影我们也不爱看,比如印度很多无聊的歌舞片,韩国人自娱自乐的东西,我们也会觉得看不懂、毫无意义。故事性强,人性丰满,情节丰富,才会引起其他民族的好奇心。”
《头脑特工队》内地上映遇冷
在蒋勇看来,中国观众与韩国观众的口味有很大不同。
“比如《速度与激情》在韩国就没那么卖座,但在中国不卖座的《头脑特工队》在韩国却很受欢迎,包括《模仿游戏》在韩国也卖得非常好,远远超过我们的《天将雄师》。说到底,还是全球化程度的问题,毕竟我们每年打开国门能看到的片子是非常少的。我们电影市场化好一点的都是一些喜剧片,而喜剧片国外观众理解起来可能就更难了,包括《捉妖记》其实喜剧成分也蛮多的,它的特效包括妖的概念,有一点合家欢成分在里面,所以外国观众比较难理解。”
其实《捉妖记》在韩国战绩不佳时,韩媒有这样一个评价——韩国观众对中国的奇幻大制作兴趣不大,因不少中国大片讲述的故事“虚无缥缈”,加上“欠佳的视觉效果”,所以很多韩国观众渐渐形成了中国大片并不值得进影院观看的印象。
而这在范小青看来还不是主要原因,“其实还是情感上要看本土片,视觉效果就看好莱坞片,任何一个国家的观众大都会这么想。就像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去年做了那么一个偏视觉化的《超体》,还有崔岷植出演,结果也是反响平平。本土电影打得是情感,好莱坞打得是奇观。”
有趣的是,在目前韩国上映的“华语前十”影片中竟有四部动画片,《青蛙王国》和《神秘世界历险记2》的排名甚至超过了《捉妖记》。对此一位在中国工作多年的韩国制片人称:“只要是动画电影,在韩国都好卖,他们的家长喜欢带孩子进影院,动画电影基本首周都会上榜。”而这个现象在电影人高军看来还属文化差异的范畴,他告诉记者:“动画片对准的是低幼观众,说的话不同,看的片一样,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小孩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没那么显著。”
【两种“扑街”背后有深意】
韩国电影的“用力方式”比好莱坞更加多元
取材韩国的《我是证人》《重返20岁》都拿到不错的票房
“其实我们今天探讨到底是韩国电影在中国票房难看,还是中国电影在韩国票房扑街,两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如今再谈韩流,除了韩剧和K-POP,韩国的电影产业也是重点,它是这个国家少数几个能挑战好莱坞的产业之一。”一位制片人说。
蒋勇分析,电影票房仅是一方面,韩国电影的用力方式其实很多元,甚至比好莱坞还要多元化。
“我们可以看到韩国电影改编成中国版本,他们的大量后期特效公司在为中国电影服务,大批韩国影人来华提速……他们的文化输出非常丰富。其实韩国电影在其他地区市场表现也不是很好,但他们的片子无论宣传曝光度,还是与观众见面机会挺多的。但我们的电影在韩国露脸的机会却很少,5万多观影人次就已经是第一名了。所以从文化交流和贸易的角度来看,我们做得要差得多。包括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会把所有的韩国电影都翻译成英文,做全世界的推广。而在中国,看不到华语片有统一的形象出现在全世界面前,中国电影除了海外上映的,翻译成英文资料的都很少,更别说韩文资料了。”
范小青谈到韩国人对中国电影的印象——“韩国电影人对中国电影向来推崇备至,原来是对中国电影大师和国际化明星,现在是对中国市场,总之对中国电影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但是普通观众、比如一个30岁的年轻人,对中国电影能了解多少?估计他们了解中国电影的途径只能是通过汤唯、章子怡、范冰冰、刘亦菲这些明星吧。”
《跑男》大电影在韩国市场根本不会出现
蒋勇说,中国综艺节目市场已经被韩国节目占领了,现在电影也在步后尘。
“现在投机取巧的电影人去大量买进一些韩国电影IP进行翻拍,很多并不是创作,而是偷懒表现和纯商业的买卖行为。试想如果很多公司都考虑韩国IP,韩国电影在中国会不会也慢慢有市场了?那我们的原创在哪里?我们考虑的因素还是钱,哪里来钱快就去哪里。像《跑男》那样的电影,韩国根本不会去做,那是扰乱市场,综艺节目的平台就是属于小银幕的,他们不会把宝贵的资源留给综艺节目,并且《跑男》电影在韩国市场激烈的竞争下根本不会存活。”
多位业内人士也谈及明星效应、宣传营销之于电影的作用,因为这还是国内电影人十分关注的话题。方励质疑:“韩国电影市场已经细分,相对稳定并且有规律地运作,造那么大势有用吗?反观我们是早期混沌状,中国的院线成长期不到十年,谁炒作得厉害谁赢。”
范小青介绍,韩国电影票很便宜,一张票50块,这在韩国也就是一碗面的钱。“即便如此,宣传营销对票房的影响也不大,或者说,韩国观众可以被忽悠,但是忽悠的能量越来越小。如果说十年前确实靠明星还有忽悠的能量可以发散出来,现在大家都很理性了,观众有自己成熟的选择,大众电影分类型化,观众依据口味不同选择,喜欢看艺术电影的也一目了然。而目前中国电影在类型上没那么出彩,在艺术上可能也没原来那么深刻,所以在海外想得到特别瞩目更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