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皓峰的创作中一直执迷一个主题:主人公要在江湖中立足,就必须自立门派,而这个过程,要经过若干年谋划,要交手若干个武林高手,稍有闪失,就崩了全局。这是《师父》的剧情,却又很像徐皓峰这些年在电影圈的行事作风,而当他手捧今年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奖的时候,众人终于明白,原来《师父》恰是徐皓峰武林里关键的一着棋。
师父,徐皓峰关键的一着棋
编辑/李茹涵 撰文/谢周浦
师父(廖凡饰)练的是南拳咏春,要在天津扬名立馆,按照当地规矩,得先收个徒弟(宋洋饰),让他替自个儿去踢馆,然后再由当地武学泰斗(金士杰饰)出面,摆平这个闹事的徒弟,最后师父现身,才能开宗立派。说白了,徒弟就是个被牺牲的棋子。但其时,天津武林已经摇摇欲坠,在军阀(黄觉饰)势力的笼罩下,习武之人只能龟缩着生活。然而,不知天高地厚的徒弟打破了别人给他安排的命运,引发了江湖又一场腥风血雨。或许这是民国武术界在没落前最后的回光返照,师父必须放手一搏,为了徒弟,也为了整个武林的面子,他要亲自出马。
奇人徐皓峰
徐皓峰对媒体说过,自己之前从事那么多文学创作,对民国武术进行如此细密整理,都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拍成电影。我们知道他目前的武侠导演作品有《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前者并不卖座,后者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上映,人们知道徐皓峰,更多的是因为他的文字工作者身份,比如作为《一代宗师》的编剧,比如原著小说《道士下山》被陈凯歌改编成电影。这样的处境未免尴尬,他迫切需要一部作品来证明自己。
徐皓峰在银幕上投射着自己的境遇,是不折不扣的作者电影,但作者电影的原罪也就在于,它很难迎合大众。这是徐皓峰需要解决的难题,他在《倭寇的踪迹》里做过实验,却并不成功。他探索的母题带着非常浓厚的个人情怀,就是在时代大潮中被渐次摧毁的传统,《倭寇的踪迹》里,戚继光的改良倭刀和俞大猷发明的鸳鸯阵就是两个符号,一个被认为是舶来妖道,一个被庸人肆意滥用。为了冲淡这个严肃的话题,导演很刻意地安排了几组人马,专职搞笑,以为这样就能够讨好观众。但其实这些段子笨拙而生硬,不仅令观众难过,同时也损害了影片气质。或许徐皓峰能够在小说里将戏谑和严肃,低俗和风流处理得不过不失、恰如其分,但作为新手导演,一上来就挑战混搭,漏了拙。《道士下山》也是走这个路数,相较之下,手法圆润老练得多,但即便专业如陈凯歌,仍然被人吐槽说影片风格精神分裂。或许像《一代宗师》那样,一路作到底,也颇有浑然天成之气概。
新片《师父》中,徐皓峰和他的银幕武侠,已经愈发通透。正如其所言,他从《一代宗师》里学到的东西,远大过他作为编剧的投入,如果治愈了《倭寇的踪迹》中的精神分裂,《师父》将成为徐皓峰作为导演的独立宣言。
其事师徒情
上面说到,《师父》的剧情其实是投射了导演个人境遇的,但会不会因此曲高和寡?我们察觉到导演似乎对这个问题有所回避,他举例说《一代宗师》其实也是部很私人化的电影,但同样能拿到高票房,对此他并不担心。但是拜托,那是专卖情怀的王家卫,如果有新手导演敢这么拍,就是作死。显然我们不忍心刺破真相,反而很努力地寻找影片剧情上有哪些点能和观众产生共鸣:比如说义气,师父原本的算盘是牺牲徒弟,成就自己武馆梦,但最后却做出了很鸡血的事情:比如奇观化的江湖规矩,就连一壶茶,一盏烟,都是讲究,比如尊严是不是要在权力面前下跪,这都是很热血很煽动的情节。
在演员的选择上,徐皓峰也颇为得意。以前是请不起大牌,现在有了廖凡加盟,至少在面子上能撑得过去了。他说,廖凡就是他想象中师父的样子,有点像李小龙,自带高手出场BGM,但绝不是拉架演讲主持公道的唬人高僧范儿,而是精力正当壮年的攻击型选手。其他几位演员也各自精彩,徒弟扮演者宋洋是徐皓峰的老搭档,人物在小说中的性格极有魅力,是个集高贵与卑微于一身的复杂有机体,留给他的表现空间比师父更大,至于宋佳饰演的师娘角色,观众没必要抱太大期望,估计就和《一代宗师》里宋慧乔的功能差不多,大侠的标配,专虐单身狗。
其实,无论主创吹得多么天花乱坠义薄情天,对于一部扬言要“重造江湖”的武侠片来说,观众的期待点肯定会集中在武打动作上。好消息是,《师父》拿了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奖。影片中的天津连环巷战,据说是向李小龙的死亡塔致敬,是把塔旋转九十度,变成横版通关游戏。片中各种武器也是有名有姓,比瑞士军刀更让人眼花缭乱,似乎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