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吻和你的衬衫,是我从你那里得到的一切。
有时候觉得不同的电影就像不同的病毒,我们会对一些电影无感因为我们已经对它们有了抵抗力,而同时我们也会抵挡不住一些电影的攻势,在影片的某一时刻弃械投降。在极少的情况下,一些电影能让我们完全失去抵抗力,它们在那两小时内进入我们的血液占领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时日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当然每个人对每部电影的“抵抗力”都大不相同,而作为影迷更是将“中毒”视为一种幸运,这就像恋爱一样,在看了太多电影后,只想再重新经历曾经爱上某部片的疯狂和痴迷,但实际上越来越难,抵抗力越来越好了。
我还清楚记得上一部让我爱得死去活来的新片,是在2013年的多伦多电影节第一次看到它。在那之后虽然也不时给一些喜欢的电影送出五星好评,但似乎我再也没有那时“中毒”的感受了。一直到今年柏林电影节,我在波茨坦广场索尼中心的Cinestar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其实在此之前我对这部电影的了解微乎其微,知道它讲了一个同性爱情故事,知道它的主创,听说过它在圣丹斯电影节的好评,但心里一直并没有太多期待。这几年的电影节经历让我很清楚的认识到,能在电影节上独立思考不受影响同时又要足够开明包容和纯粹,真的是需要多年“修炼”而来,以至于我自己都开始怀疑我在电影节上看完一部电影的当场感受,时常需要通过二刷来“确认”。而另一方面,就算记者影评人们在电影节上是真心喜欢某部片而大力称赞,可能会导致我们的期待过高最终失望。所以当《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在圣丹斯被誉为“比肩《断背山》的经典之作”时,我也只是抱着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并没有抱着这是一部杰作的期待。
而实际上《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确算不上杰作,尽管我实在太喜欢这部电影。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讲的是80年代初一个意大利男生爱上一个美国人的故事。很简单,没有反转没有狗血没有抓马,但是创作者在这个简单故事的基础上不断添加佐料,施展出色技艺,使得整部电影变成了一个丰富饱满的情感氛围一次情绪过山车般的电影体验。
整个故事都是从少年视角出发,17岁的Elio可能因为母亲是法国人,浑身散发着法国少年的气息,在那个炎热无聊的夏天,他读哲学书,谈钢琴,和邻居家的法国少女谈情说爱。电影开始于美国人的到来,在接下来的六个星期内这个叫Oliver的美国人将是Elio父亲的研究助理。如同当时很多人第一次看《断背山》时,不理解两人怎么就看上了对方,在经过细心网友的提点,或者自己二刷时,才注意种种细节、暗示和铺垫。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第一部分中,导演选择碎片化处理两人之间的关系,戏很短剪得也快,就像由一个个看似不经意却又意义重大的瞬间构成,一个眼神,一次肢体接触,一段谈话,一次郊游,满是带观众入戏的细节。细节是这部电影成功的一大关键,导演选择在自己生活过的小镇拍摄,80年代的那些生活细节在影片中随处可寻,比如两人骑车郊游骑累了,停在一个老妇人的家门前,询问老妇人能否给点水解渴,老妇人笑嘻嘻的端出两杯水,两人一饮而尽,道谢后骑上车继续前行。这场戏跟叙事跟人物都没太大关系,但正是这种细节让观众彻底走进“80年代意大利夏日小镇”的氛围中。另一种细节则是角色心理上的,在某次早餐时,美国人和少年父母正在享用早餐,这时候少年出现,美国人抬头看着少年,但少年并没有看他,而是来到父母身后,狠狠的亲了下母亲额头,又狠狠的亲了下父亲额头,然后就像美国人并不存在一样坐了下来,由始至终都没看他一眼。如果没有背景,单就这场戏,我们会认为少年对美国人有所不满,故意忽视他,但是这场戏刚好发生在少年表白而美国人选择克制情感之后,这场戏就充满了挑逗意味,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撩汉子”。
所以《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充满了情欲的,弥漫着荷尔蒙气息,但是又没有直接裸露的床戏。影片选择通过暗示或者间接展示给观众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因为观众的脑洞才是最强大的。比如两人的第一场床戏,在有任何裸露和过激的动作之前镜头就很快摇向了窗外,但又没有立刻剪到下一场戏,而是让观众看着窗外的那棵大树,在室外的蝉声和室内的喘息声中先想象一会儿。再比如那场著名的桃子戏,又是一个无聊的下午,男孩躺在床垫上,无聊的把玩着一个桃子,玩着玩着,他就慢慢把中指插进桃子顶端下凹的地方,中指在桃子里面掏动的声音被放大,汁液顺着手指流出来,滴到少年身体上,大银幕前的我当场就吞了一下口水。
刚才提到,影片前半段是很碎片化的,但从一个重要的长镜头开始,叙事节奏就放慢了,每场戏都拉长了,镜头也越来越长。那个将前后两段分割开来的长镜头,讲的是一个炎热的午后,两人骑车经过一个战争纪念碑,男孩跟美国人普及历史,美国人惊叹说“你真是什么都知道”,男孩说“我其实什么都不知道”,然后两人朝着不同的方向绕着纪念碑,男孩对纪念碑那头的美国人说,“真正重要的事我知道的太少了”,美国人问“什么重要的事”,少年说“你知道什么事”。这么一个长镜头,两人隔着一个巨大的纪念碑说着内心的秘密,周围环境的声音几乎让人听不见两人在说什么。这种情况还发生在两人第一次午夜约会,美国人站在阳台上面对黑漆漆的树林抽烟,少年走过去,静静的站在美国人身边,美国人说“我很高兴你来了”,少年说“我好紧张”,然后少年转身走向室内,美国人看着少年的背影迟疑了一下,跟了进去。这场戏两句对白,也是几乎被淹没在午夜的风声蝉声之中。两场戏的效果都一样,给观众一种窥视偷听的感觉,让本身就隐秘细腻的情感变得更加私人亲密,也更容易让观众走进电影的情感氛围之中。
这种视听和情感氛围,正是这部电影让我沉醉之处。故事设定在80年代初的意大利小镇,单是异域风情和年代复古就已经将影片呈现的世界与我们隔绝开,与此同时影片也完全摆脱同志电影的一些特有元素,比如身份认同,比如家庭阻力社会歧视,两人恋爱的整个过程中只有美国人在最开始表现出对两人关系的担心,但这份担心更多是处于他和少年父亲的工作关系,而不是同性身份,少年更是没有表现出认同问题,当他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欲望时,是完全的接受和追求,丝毫没有压抑和克制。所有的这些让影片呈现的这个爱情故事彻底远离我们的现实世界,让整部电影被架空成了一个美梦让我们不想醒来,但又因为丰富的细节和心理刻画让我们如此理解和认同角色。
构建起如此美妙的视听和情感氛围的,是导演卢卡·圭达尼诺对情欲对心理的刻画,是《莫里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导演詹姆斯·伊沃里的剧本改编,是独立音乐人Sufjan Stevens动人心魄的小清新配乐以及两首原创歌曲,是助阿彼察邦拿下金棕榈的摄影师Sayombhu Mukdeeprom的视觉呈现,也是几个主演的令人赞不绝口的表演。曾在《国土安全》《星际穿越》中饰演过小角色的蒂莫西·柴勒梅德把少年Elio诠释得非常饱满,17岁男生的羞涩却同时也有法国少年式的大胆和不羁,在影片后半段另一个重要长镜头中,蒂莫西需要对着固定镜头在几分钟之内展现出失去初恋后的复杂心理活动和多种情绪流转,让很多观众在影片结束后久久走不出他的那种情绪。
所以尽管我并不认为《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一部杰作,但它至少是一部很扎实的年度佳作,如果要放在“同志电影”的语境下,那我对它的喜欢程度和对《断背山》是一个级别的。但面对这样一部电影,我又在想“同志电影”这样的标签或者归类是否还有其意义,虽然电影的确讲的是两个男人的爱情故事,是“同志故事”,但当电影完全抽离了所谓的“同志元素”,没有身份认同没有社会歧视,让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和异性恋没啥区别甚至可以完全性别替换,这个时候我们要怎么去定义同志电影,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这个类型和标签是否还有其意义?
如果你还没看过原著,同时比起阅读体验你更看重电影体验,那我建议先暂时别看小说,几个看过原著的朋友都对电影有不同程度失望,这也是很正常的事,任何小说改编的电影都要面对原著党的严苛。
其实我在想,现在要不喜欢一部电影,还挺容易,这届柏林某部主竞赛电影好评如潮但照样能让我中途退场,而就像文章开头说的,真心喜欢一部电影反而变得很难,似乎变成了一件幸运的事,毕竟我们都是爱电影的。
所以我有幸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遇到了这部电影,再次完全让我失去抵抗力的电影,导致我现在就像异地恋一样,只能不断循环片中出现过的一首80年代流行歌,独自回味一起共度的那两小时时光。
· THE END ·
这是“不散”的 第 352 期 文章,熟肉还得等3个月
不散所有文章都首发于微信号:busan-movie
首发地址:《豆瓣9.0分,看完之后可以回味一年》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