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电影,结局尤其令人难忘。而在这其中,强调剧情和叙事的惊悚片、悬疑片有过之而无不及。细细回顾多年积聚的影片,唯有通篇平静中杂糅刺激心脉的悬疑故事,只有在结尾处理上更为摄人心魄。电影的情节元素之一是类型公式(typeformula),是图腾与图像(iconography),比如黑帮电影中的枪,歌舞片中的说唱与舞蹈。虽然惊悚悬疑片中没有明显的可以用人物角色或者道具来阐释的公式,不过其融汇的风格恰恰让其影像扩大化,到了2014年,各种创新的、全新的惊悚剧层出不穷,老生常谈的风格与别开生面的尝试交相辉映,与大制作大明星的科幻、动作影片在银幕上争锋而始终屹立。
今天我举例分享十部经典惊悚/悬疑影片及其结局,与大家一同赏析。这十部电影再细化分类,可以有超自然惊悚片、心理惊悚片、政治惊悚片、纯犯罪惊悚片等等。十种风格囊括万千影像,在一种广袤的类型中探究有趣的心理追逐游戏,享受善恶恐惧交错的美妙感觉,最终在结局中慨叹长吁,不禁为这伟大的故事、美妙的结局而击掌喝彩!(鉴于本文剧透较多,未看相关电影者请谨慎阅读)
最灵异——《小岛惊魂》
上映时间:2001年
这部影片在相同设定中不是最早的,先有1999年的《灵异第六感》在前,后有2013年的《往生拯救计划》在後,证明了这种千禧年後开拓的全新类型故事不会断绝。但在夹缝中生存的《小岛惊魂》,却可以以高傲的姿态笑看前人和来者。
影片围绕一栋房子展开,格蕾丝(妮可·基德曼饰演)和自己的两个孩子生活在其中,面对仆人常常的不辞而别,某一天她又新招募了三个仆人。而令人打颤的是,屋子里经常发生灵异事件,比如某个无人房间常发出声响,女儿宣称自己看到了其他也生活在这个房子里的人。故事被一个巨大的悬念环绕,贯彻全篇,不到最後根本不知道这一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按照通俗的眼光来看,一切灵异现象的背后,格蕾丝的房子无疑在闹鬼。各种心理暗示,小情节循序推进让人对故事本身欲罢不能,直至被吸引看到结局。
面对“鬼魂”咄咄逼人的态度,格蕾丝最後冲上二楼房间,推门而进,终于看到了一群围坐在桌子四周的“鬼魂”。不堪其扰、气急败坏的格蕾丝把桌子上的纸全部撕成碎片,这时候剧情通过镜头表现逆转——切换到“鬼魂”视角,他们看到自己桌子上的纸被撕成碎片,而空气中什么都没有——原来,格蕾丝以及她的孩子们才是鬼魂,而她们看不见的,一直以为是“鬼魂”的存在,恰恰是另一维度的正常人类。
若是没有看过之前的《灵异第六感》,你将完全想象不到结尾。《小岛惊魂》颠覆了以往超自然惊悚片的所有设定,悬念牵引的结局你才发现导演别出心裁地将故事主角由“人”替换成了“鬼”,却并没有抹去人类常有的心理暗示,至始至终都在糊涂着观众。但当看到这个从未见过的结局时,每个从诡秘房子中走出的人不禁都长叹一口气,积存心中100分钟的所有疑惑和纠结终于得到化解。而除了剧情,故事惹人称赞,与妮可·基德曼的精彩演技密不可分。
结局点评:有的人已经死了,却以为自己还活着。
相似影片推荐:《灵异第六感》、《往生拯救计划》
最虐心——《活埋》
上映时间:2010年
《活埋》的最大特点在于——通过营造小空间表达了一种关于人性考量的大结局。保罗(瑞恩·雷诺兹饰演)在黑暗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具被埋葬的棺材里,身边除了一部手机、打火机、笔和荧光棒外,什么都没有。他逐渐回想起,自己的身份是一名在伊拉克的美国承包商,被恐怖分子绑架了。
在黑暗囹圄里动弹不得,手机成为保罗与外界联系的唯一工具。因为被恐怖分子绑架的目的永远只有一个——赎金要求,自然地整部电影就成为了一部“禁锢求生”影片。保罗必须給自己认识的所有人打电话,最後才能拯救自己的生命。瑞恩·雷诺兹奉献了自己生涯最棒的演技,他将一个身陷险境、无力逃生的可怜人的自救之旅展现得极度逼真。这种逼真不是架构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棺材事件”中,而是在面对生死存亡时,主角和主角身边的人都将如何表现?
取景框被限定在“棺材”中,观众的精神感觉也跟这密不透光的黑暗一样,充满不安。因此看这部电影的感受,绝对是如坐针毡的。与外界联系的一次又一次失败,甚至与已经接通电话的人发生争吵,还有保罗濒临崩溃的情绪,都深深地影响着观众。但是被悬念吸引,我们又都迫不及待地等着看结局。这里不得不提下我三年前看到此片结局时的感受:“FUCK!”我当时连说了三个“fuck”。
编剧真有才啊,一脱通常求生电影主角求生成功的俗套,直接把主角写死了。这是我看过的具有最虐心结局的电影,这种结局让人相当feel sick不仅在于主角突如其来的死亡,而且在前面那么多铺垫、主角那么多次挣扎努力、还有军队的搜救之後,看着看着我们可怜的主角就要被救出来时——然後他就死了。
结局点评:虽然知道天色已经黑暗,却在这部片子里感到更黑暗。
相似影片推荐:《刹车》
最分裂——《致命ID》
上映时间:2003年
相当出名的一部影片,关于这部影片、这类影片我有如此多的话可以说,但知道自己什么都不必多说,因为每个人都有很多话可以说。关于人格分裂的心理学电影,已经有太多太多,希区柯克的《惊魂记》,马丁·斯科西斯的《禁闭岛》等等,每一部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而《致命ID》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挑战了人格分裂的极限,将常见的双分裂、三分裂直接伸展到11分裂。
人格分裂在现实中是存在的事情,而在精神分裂下的犯罪,也可以不必完全负刑事责任,而是被收入精神病院。电影中常常有人物藉此来逃脱正义的惩罚。《致命ID》中,人格主人麦肯分裂出的11人格,代表了人性里的各种印记,邪恶或善良,麻木或暴戾,痴迷杀人游戏或者对生活有最真挚的向往。医生想通过药物使麦肯的全部人格彼此面对(一般情况下每个人格主导一段时间的身体使用权,互不干扰),通过竞争、杀戮、消灭掉负面人格,最後只保留最善良的那个人格。然而计划失败了。
雨夜、困境、杀人游戏,这部片子的悬疑感相当强,结构严谨鲜有漏洞,是不可不看的经典悬疑片之一。而其结局,同样令人回味悠长。最终邪恶的人格占据了麦肯身体,不仅消灭了其他或好或坏的人格,还在现实里再次杀戮了两个无辜的人。而我们知道,影片中主角之所以会出现精神分裂,与过去历经的无法平息的伤痛有关,这种受虐形成的创伤促成了邪恶的形成。现实又何不是永恒惹人恼呢?原罪无法发展到诡异多变到不可控制,所有变态罪恶的存在都是生活中另一种邪恶的产物。
结局点评:现实——人格分裂的起因。现实不变,结局不变。
相似影片推荐:《惊魂记》、《捉迷藏》、《禁闭岛》、《搏击俱乐部》、《我的血腥情人节》& so on
最伪装——《一级恐惧》
上映时间:1996年
乍看之下这也是一部关于人格分裂的电影,尤其是眼神纯真羞涩、笑起来那么善良的艾伦(爱德华·诺顿饰演)连说个话都不利索,突然邪恶面的“罗伊”冒出来之时,为他辩护的大律师威尔被骗了,所有的观众都被骗了。
没有什么邪恶比得上口蜜腹剑、没有什么邪恶比得上伪装成性。或许有曾经善良的艾伦,但他早已死去。现在留存在这个躯体中的,要么是已经消灭到艾伦的邪恶人格“罗伊”,要么一直都是罗伊——只不过现实已经把这个最初也算善良的孩子变得麻木不仁。主教被残杀的手段太过残忍,也许威尔和我们一直都认为,那只是穷凶极恶之徒才干的出来的事情。我们也一直以为,世上是有爱和正义的。
当“罗伊”在法庭上对众人咆哮时,我们以为正义赢了。当艾伦在监狱里对威尔坏坏一笑时,我们才知道,这该死的正义。哦,是吧,社会与精神病院,哪个才更好呢?结局逆转後,谁都不再言语,感受着这该死的正义。
结局点评:披着善良外衣的邪恶比邪恶本身更令人恐惧
相似影片推荐:《非常嫌疑犯》
最绝望——《迷雾》
上映时间:2007年
本片由斯蒂芬·金的短篇小说改编,在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的编导下,故事气氛充斥着和斯蒂芬·金原著一样的诡谲,动态影像之下,不安的背后满满都是对未知的恐惧。《迷雾》的主要情节在一家被浓雾围绕的超市展示,里面是惊慌失措的众人,外面是奇怪莫名的怪物。不得不说,这虽然是一部怪兽片,也更是一部心理片。
雾中各种怪物,是人们扭曲不安内心的真实写照。往往是真正的危险还没来临,怪物还没到眼前,人们已经开始互相猜疑,攻击。超市里很快产生了信徒和献祭,内部制造的暴力流血事件比怪物本身更让人心寒。当然,怪物也是绝对绝对令人害怕的。恐慌惊惧之下,人们彼此之间的不信任感更加浓重。跟前面提到的《小岛惊魂》一下,屋子被大雾(障碍物)困住,形成密室。而一个人在密室,会努力生存;一群人在密室,则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这让全片笼罩在一种紧促、急迫、慌乱的气氛下。
而气氛本身,还不是最让人绝望的。当男主角大卫带着儿子和三个同伴决定逃离超市、走向虽然危险但比不得绝望的超市时,我们以为这样一个未知的结局就这样结束了,他们或许会成功活下去,或许不幸被怪物杀死。但一切并没有结束。
汽油耗尽後,他们决定自己选择死亡——一种比怪物裁决更“人道体面”的方式。子弹只有四颗,大卫把“仁慈”无私地让给了儿子和同伴,然後自己下车,准备面对怪物。这时浓雾散去,军队来到,怪物被军人悉数杀死。前一分钟,大卫在绝望中,尚有儿子和同伴在身边;一分钟後,故事翻转,独余大卫,沉入了比死亡更绝望的绝望。
结局点评:死亡不是结束,绝望才是结束。失去了希望的人生,比死亡更可怕。
相似影片推荐:《伊甸湖》、《黑暗侵袭》
最意外——《万能钥匙》
上映时间:2005年
信,则有;不信,则无。《万能钥匙》也算是开了某种先河,将巫术贯穿在一部普普通通的悬疑片中,营造出一种神鬼不明却惊惧仍在的诡异气氛,而且在这种纯粹巫术的表皮下,探讨着人生信仰哲学的命题,即使看起来像模糊不清的伪命题。
叙事尚可,乱七八糟的噱头不多,抽丝剥茧的悬疑点设置颇佳,女主角发现“真相”後逃离那一段较为刺激,有犯罪片的影子。但结局是本片唯一的亮点,若无此结局,《万能钥匙》绝对掉色不少。当返回老屋子,以为自己已经发现的“真相”却也只是又一个圈套时,女主角灵魂不幸陨落。是信仰还是善良害了女主角?对此大多数人看法不一,说车也好,马也好,这个结局,实在让人意外,又唏嘘。
结局点评:最坑爹的自我拯救
相似影片:《阴儿房》
最震撼——《七宗罪》
上映时间:1995年
“贪食、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妒忌、愤怒”——天主教的七原罪,也是本片的线索和主题。这里先赞一下演技,凯文·史派西再次塑造了一个经典的银幕角色,而皮特和弗里曼也贡献了水准表演。
这是一次连环杀人案,这是一次警匪对决,这是一次猫鼠游戏,这是一次布道者与殉道者的裁决,这是一次关于信仰与情感的批判。凯文·史派西饰演的约翰通过五次谋杀,以及最终促成的一次被谋杀,将全片格局扩展得无限大。而最震撼的也莫过于电影结局,约翰将米尔斯(布拉德·皮特饰演)的妻子杀害,面对凶手,米尔斯忍无可忍,愤怒值爆表,最後一枪把约翰蹦了,恰好遂了约翰的愿,完成了七原罪的布道。
最後米尔斯持枪踟躇那一段很经典。我反复思考过,想着要是自己,面对这种情况,会怎么办呢?作为有情绪的人,大概自己会如同米尔斯一样,奋不顾身地一枪把凶手终结吧。这样,便也最终落了凶手的套。但是谁让我们生而为人呢。既为人,便有爱,有恨,有贪婪,也有愤怒。约翰正是抓住了人类的这一永恒情绪缺陷,才将天主教教义付之于重现。
不过对一点不满意,关于“妒忌”,约翰说自己妒忌,妒忌米尔斯,妒忌他的妻子和家庭。这里太过牵强,他一直行使的是一件布道者的事情,虽然把自己也圈了进去,不过与七宗罪本身并没有什么表面上说得通的关系。
结局点评:生而为人,行而为人。再借用摩根弗里曼引用的那句《战地钟声》名言:The world is afine place and worth fighting for.—— I believe thesecond part.(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相似影片推荐:无
最荒诞——《老无所依》
上映时间:2007年
科恩兄弟的电影,总是布满了黑色幽默与黑色讽刺,以最直白的镜头语言阐述着血淋淋的现实。这部《老无所依》是第8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是大多数人没有预想到的。同时承载了科恩兄弟风格的它,在人性描绘上比以往都更加隐晦,也更加深沉。
影片以一个牛仔见到一百万美元横财开始,这笔钱财是两个黑帮火拼的赃物,因此从火拼现场捡钱的牛仔,注定逃脱不了追杀。故事以两条线索展开,一个是杀手追杀牛仔,一个是警长追捕杀手。这里影片的主旨我不再赘述,只说一下结尾部分。对于擅长通过人物行为刻画人物内心以及影像里社会现状的科恩兄弟,这部影片的结局无疑是预料之中却又是意外的。
结局里,杀手并没有杀掉牛仔,而牛仔死于街头帮派枪战;警长也没有抓捕到杀手,杀手出了一次莫名其妙的车祸后出逃。观众没有看到自己想看的结局,任何光明或者黑暗的结局,比如牛仔逆袭干掉杀手、或者警长逮到杀手、抑或者杀手杀掉牛仔拿回钱。前面酝酿的气氛,堆积的线索,在后面几乎没有了关系。科恩兄弟模糊了司法、正邪、善恶的界限,也许,在荒诞的“电影现实”里,并没有绝对的事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一个绝对的、料想得到的结局。
结局点评:没有人逃得过嬉笑无情的现实
相似影片推荐:《老妇杀手》、《逃狱三王》
最扯淡——《完美陌生人》
上映时间:2007年
这部影片评分不高,的确也没有带给我过多的震撼,鸡肋感比较强,大家都在褒贬选角与演技。我是曾经在一个晚上看的买来的DVD,面对本片的一些“秀逗”成分,以为故事会类似于《塘鹅暗杀令》一样——当然比《塘鹅暗杀令》肤浅多了——以一个女记者视角及身份发掘一桩权钱交易及命案真相。然而结局着实让人惊了一把。
原来真相追逐者就是始作俑者,导演在前面故布疑阵,撒下大片烟雾弹,却在最後給了一个颠覆前面所有伪装情节的结局。片名《完美陌生人》,才知道“完美”的“陌生人”不是别人,正是女主角罗温娜(哈莉·贝瑞饰演)自己,她为了达成自己的欲望,不惜杀害好友,栽赃他人。事实上是,哈莉·贝瑞对罗温娜这个角色诠释得还不错,几乎塑造了一种女神气质,而这种後来发现沾染罪恶的矛盾特质让其形象更充分。
因此我只能说,感谢女主的形象还算如题“完美”,才没有让人偏执地注意到故事本身,不然这片吐槽的可就有些了。原来,一个得当的演员带来的一个略坑结局,是能够回复一下片子质量的。
结局点评:大片幌子带来的最不搭结局,好歹女主稍微起了回复作用
相似影片推荐:《完美逃亡》
最回味——《低俗小说》
上映时间:1994年
该不该把《低俗小说》放到最後,甚至该不该讨论《低俗小说》,在完成本文前我一直在思考。要讲结局意外的片子,依然有一大堆可以说,比如《终极面试》——密室的心理角逐,《逃之夭夭》——是“艳遇”还是“宿命”的逃亡,《生死停留》——最让人无解的烧脑片,《玩命记忆》——失忆之後善恶如何区分……
但我最终决定把《低俗小说》放到最後,可能是因为最近在和朋友讨论昆汀,更加细化了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也可能是觉得虽然这不是一部显而易见的悬疑片(它只是普通的剧情/犯罪电影),却有着令人惊艳的结局。昆汀擅长胡拼乱凑,打造出有属于自己风格的影片,《低俗小说》虽然是典型非线性叙事的代表,貌似互不相关的几个故事不看到最後,你完全不知道什么结局。
电影的结局即电影的开头。整个故事形成了一个环。每个人都成为组成这个环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着良善的一面,每个人却也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黑暗的、未知的结局。叙事是一种电影手法,也许昆汀也正想用这种手法告诉我们,人未必有既成的好坏之分,电影也没有绝对的结局。谁能知道结局呢?
昆汀给出了一个玩味无穷的结局。这个结局前无古人,後暂无来者。这种结局影射下的,是变幻无穷的电影结构与更多电影剧情结局。越来越多电影可供我们观赏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结局也被创造出来,但该如何运用,化陈为新,带给观众们更多惊喜,没有人知道,正如第一次看的人,没有人猜得到上述影片的结局。电影开创的是一种现实新时空,而悬疑片开拓的又是更深邃的分支,在一次次酣畅淋漓的观影中,在一次次始料未及、惊喜并存的结局中,唯有期待如诸故事不会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