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刺杀国家元首的经典电影

05-31   来源:互联网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从公众视野神秘消失的那些日子,好莱坞谐星詹姆斯•弗兰科和塞斯•罗根主演的恶搞喜剧《刺杀金正恩》(又译作《采访》)趁着该话题着实火了一把。作为“美国人民的老朋友”,朝鲜领导人被好莱坞恶搞早已不是第一遭,十年前的木偶动画喜剧《美国战队:世界警察》就曾把前朝鲜领导人金正日描绘成了一只滑稽的蟑螂。但此番赤裸裸地拿刺杀如此敏感的话题作素材,依然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不过,刺杀国家元首/政治领袖的永远是银幕热衷的题材,不同国家拿捏这同一题材,则可谓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讲究。

中国式刺杀:所为皆是国家

对于国人而言,“刺杀”二字几乎会令人第一时间联想起图穷匕首见的荆轲刺秦王。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最著名的刺客之一,荆轲被太史公司马迁写入了最早记述刺客的书籍《刺客列传》,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六个人,而其中荆轲一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两千余年后,刺秦的故事自然被搬到了老百姓熟悉的大银幕上,而且操刀的导演正是令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崛起的第五代领军人物陈凯歌与张艺谋。然而,同样的题材,在两位大导演的手中却被阐释出了截然不同的内涵。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1999)表现的是野心勃勃的嬴政如何从一个立志与造福苍生的君主,被权力和欲望一点点吞噬为一个背信弃义的懦夫,当他于大殿上被荆轲行刺之时,疯癫狼狈的举止宛如一个孩童。在这里,剿灭六国的秦始皇是压迫和毁灭一切个人自由的罪魁祸首。而张艺谋的《英雄》(2002)则以《罗生门》式的结构与张艺谋钟情的色彩美学,讲述了一个扑朔迷离的刺客传奇。绝顶剑客残剑与无名先后于即将得手之际放弃刺杀,都因为被嬴政“心怀天才”的宏愿所感动。在这里,统一中国的秦始皇是牺牲小我、天下为公的枭雄。“刺秦”,成了两位导演表达个人理念与态度的载体,陈凯歌推崇个人自由与张艺谋信奉集体利益的观点都在各自的影片得到了最充分的呈现,至于孰优孰劣,将是人们长时间热衷的话题。

秦始皇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开启者,被无数人仇恨敌视,而孙中山作为中国封建皇朝的终结者,同样被许多人视作眼中钉。汇聚了一大批明星的《十月围城》(2009),将背景设定在清王朝覆灭的前夕,作为革命党领袖的孙中山,成为了清廷全力剿灭的对象。《十月围城》打造了一个高度戏剧化的孤绝情境——孙文即将抵达的香港俨然一座被围困的孤城,全城的官兵与密探都对孙文虎视眈眈。但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国志士也同样同仇敌忾,他们因保护孙文这一相同的目标众志成城,与凶狠的官兵以性命相拼。《十月围城》是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盛大献礼,片中包括商人、报人、车夫、小贩、戏子、打手甚至乞丐等等各色人士如何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奉献自己全部的热血和心力,其庞杂的线索与悲壮的气质勾勒出华语电影中少见的史诗气象。

欧洲式刺杀:贵族的优雅

作为近代世界最受憎恶的政治领袖,1944年密谋刺杀希特勒的“瓦尔基里”行动也是当代最著名的政治刺杀事件。不过,这一惊天计划的实施者并非纳粹德国的敌人,而是来自德军内部。彼时,以陆军上校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为首的一批军人认为希特勒不自量力的疯狂进攻计划成了令德国毁灭的罪魁祸首,为了挽救自己的祖国,刺杀这个疯狂的领袖是唯一的办法。在战争中身体致残的施陶芬贝格曾四次身背炸药试图行刺希特勒,其中最著名的“瓦尔基里”计划发生于1944年7月20日,他把炸弹放到距离希特勒两步远的桌子底下,2分钟后,他趁机溜出会场。炸弹准时爆炸,24名与会者中4人当场死亡,水泥屋顶掀塌一半,地上炸出一个大坑。但爆炸的一刻,希特勒正趴到桌面上看地图,厚重的橡木桌子挡住了炸弹,让希特勒逃过此劫。失败的施陶芬贝格随即被枪决。

根据这一著名事件改编的电影有多部,其中较为知名的是《刺杀希特勒计划》(1990)、《施陶芬贝格》(2004)和《瓦尔基里》(2008)。由于巨星汤姆•克鲁斯及由曾执导《X战警》的大导演布莱恩•辛格加盟,《瓦尔基里》是最为人熟知的一版。阿汤哥是由于偶然发现自己神似施陶芬贝格而对该片产生了强烈兴趣,在片中饰演她妻子的女明星卡里斯•范•侯登也与施陶芬贝格颇有渊源——她是曾在2004版中饰演施陶芬贝格的塞巴斯蒂安•考奇生活中的爱人。值得称道的是,德国人对于拍摄这一题材十分热心,他们不但亲自制作了2004的电视电影,而且德国联邦电影局还资助了《瓦尔基里》480万欧元拍摄资金。

当盟军在西西里成功登陆,纳粹德国面对愈发不利的作战局面时,疯狂的希特勒构想了一个与施陶芬贝格同样大胆的惊人计划——将英国领袖丘吉尔绑架过来。由擅长动作片的约翰•斯特奇斯导演的《猛鹰突击兵团》(1976),用好莱坞最擅长的戏剧手法演绎了这段传奇。影片罕见地采取了德方的视角,重点表现了人道优雅的德军中校寇特•施坦因在尽量不伤及无辜英国村民的原则下,英勇地以军人气慨执行刺杀(由于绑架越来越不现实,只得改为刺杀)计划。当然,最终他没有成功,但他与他的13命伞兵因为其公正且英勇的行为至今被当地村民铭记,他们被安葬与当地教堂后的墓地,至今仍受到村民的拜祭。事实上,在影片的结尾,施坦因已经凭借过人的胆识孤身潜入了丘吉尔的驻地,并成功枪杀了目标,只不过他杀死的只是一个替身,真正的丘吉尔正在德黑兰与罗斯福和斯大林开著名的“三巨头”会议。

与此同时,不甘失败的希特勒则指定亲信、纳粹党卫军特种部队头目斯科尔采尼前往德黑兰刺杀 “三巨头”。然而,斯科尔采尼刚刚将他精心安排的6名间谍空投到距德黑兰70公里的库姆地区,便被苏联特工尽数擒获。原来,纳粹空降间谍的绝密情报被苏联提前截获,地面接应人员也被早早发现,只有幕后策划者斯科尔采尼本人一直未被抓获。前苏联影片《德黑兰43年》正是围绕这一历史事件,如真似幻地描绘了两段围绕这一事件前后跨越三十年的爱情故事。影片的主人公因为诸般巧合与刺杀“三巨头”事件紧紧缠绕,凸显出平凡人物在时代洪流裹挟下不由自主的命运——从中东到欧洲西部,从爱情到战争,间谍、政治家和平凡人的命运被巧合聚拢在一起。

刺杀希特勒与丘吉尔历史上皆确有其事,但论及当代被刺杀次数最多的领袖人物,非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戴高乐将军莫属。由于自己的政治立场,戴高乐遭到左翼人士、反阿尔及利亚独立份子等多方面的仇恨。据传,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时期,就发生了31次针对戴高乐将军的暗杀,其中至少5次已得到证实。

曾两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乱世忠魂》与《日月精忠》)的弗雷德•金尼曼,于1973年改编了英国作家弗雷德里克•福塞斯描写刺杀戴高乐的小说《豺狼的日子》。在《豺狼的日子》开始,就是数把冲锋枪对着戴高乐一顿疯狂扫射的镜头,但是在上天的眷顾下,领袖竟然毫发无伤,蓄意刺杀的极端份子才转念想起雇佣职业刺客。金尼曼无意探讨刺杀背后的政治立场与背景,将全部笔墨都用来刻画这个名为“豺狼”的杀手。他冷静、精密、高效、执着、冷血、傲慢又不失优雅的一举一动不但让先前失败的乌合之众相形见绌,而且让全片毫无多余的累赘,始终以紧张逼人的氛围调动着观众的情绪,可谓史上正面刻画刺客最出色的电影。

 

 

日本式刺杀:天诛

总结古今中外著名的刺杀事件,不难发现政局动荡的战乱年代乃是刺杀横行的高发时期。作为日本近代发生激烈变革的幕府末期至明治维新初期,由于政见相左的刺杀事件层出不穷,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幕府末期由尊王攘夷派暗杀在日的外国人与亲夷的政府要员的“天诛”行动。

自从美国海军敲开日本闭锁的国门之后,当时主张开国的彦根藩主井伊直弼与主张攘夷的水户藩主德川齐昭在政治上的对立日趋加深,当井伊直弼出任幕府大老酿成大举逮捕水户藩武士的“安政大狱”后,后者终于选出18位死士刺杀井伊——史称“樱田门外之变”。擅长剑戟片的大导冈本喜八将这一事件改编成了电影《侍》(1965),由巨星三船敏郎出演负责刺杀的关键人物——剑术高超的尾州浪人新纳鹤千代。除了在剑戟杀阵场面上展示出冈本喜八一贯的高水准外,桥本忍的剧本更赋予了影片一股浓郁的希腊悲剧气质。一心通过刺杀行动扬名立万的新纳鹤千代在历尽艰辛终于杀死自己的目标之时,却不知自己只是他人手中的棋子,而他杀死的正是自己的亲身父亲。

井伊直弼的被刺直接刺激了当时一心勤王的土佐藩武士武市瑞山(也称武市半平太),他意识到当时“并非仅以一剑击刺可为能事之时”,于是与藩内大批信奉尊王攘夷的武士歃血为盟成立了土佐勤王党,发动大范围的“天诛”行动。在五社英雄导演的《人斩》(1969,人斩为武艺高强的剑客之义)中,武市瑞山由演技派巨星仲代达矢饰演,以饰演盲剑客座头市闻名的胜新太郎扮演瑞山旗下最著名的 刺客冈田以藏。影片中的以藏极其勇武,刺杀任务几乎都不费吹灰之力顺利完成,由于幼时受到过瑞山的知遇之恩,毕生都将瑞山视如神明,对其命令奉行不悖。但最终,以藏仍然不过是更具政治抱负的瑞山操控的棋子,其凄凉的结局也由其盲目粗莽的举动早早注定。值得一提的是,在片中客串出演当时与以藏齐名的“幕末四大人斩”之一的田中新兵卫的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在该片拍竣一年之后切腹自尽,被认为与本片有莫大的关系(在本片中他的角色正是切腹自尽)。

另一位与武市瑞山有密切联系的人物是勤王党内的坂本龙马,他所提出的“船中八策”成为后来维新政府的重要指导方针。龙马本人并非刺客,而是被刺客所杀。龙马的被刺至今仍是未解之迷,刺客的身份与动机都令人毫无头绪。改编自这一事件的影片有《龙马暗杀》(1973),该片也入选了日本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旬报》评选的20世纪日本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美国式刺杀:为自由敲响警钟

作为地球上权力最大的人,美国总统无疑是无数人想要除掉的目标对象,历史上就有4位美国总统遭到暗杀——亚伯拉罕•林肯(1865)、詹姆斯•加菲尔德(1881)、威廉•麦金莱(1901)和约翰•F•肯尼迪(1963),还有5位美国总统曾被刺杀但有幸逃过一劫——安德鲁•杰克逊(1835)、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哈里•杜鲁门(1950)、杰拉德•福特(1975)和罗纳德•里根(1981)。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令人震惊的事件之一,刺杀林肯的事件在诸多表现南北战争的电影中都有涉及,去年美国还专门拍摄了一部详细描写刺杀林肯事件前后经过的影片《刺杀林肯》(2013)。该片由汤姆•汉克斯解说,故事素材全部来自同名畅销小说。

解读这一众所周知案件另辟蹊径的,是由罗伯特•雷德福导演的《同谋》(2011)。该片选取的视角是作为刺杀主谋约翰布斯的“同谋”玛丽•苏拉特,她作为布斯的母亲,声称自己对于儿子的阴谋并不知情,只是在无意间为他们一伙人提供了犯罪场地,而经过律师的对辩,玛丽协同犯罪的证据确实并未坐实。作为已经被条分缕析过的林肯被刺案,玛丽的故事并不为太多人所知,雷德福着重表现的,是审判玛丽的司法过程。在如此极端的情况下,身为美国公民的玛丽的基本权利是否应当被视作常人平等看待,司法的程序正义是否应当为国家利益让路,是《同谋》提出的深刻思索。

 

无独有偶,擅长政治题材的大导奥利弗•斯通也将刺杀肯尼迪的惊天大案对准了事后的法庭之上。肯尼迪被刺之后两小时,凶手奥斯瓦尔多即被逮捕,但却被一名流氓迅疾杀死,留下层层谜团。检察官吉姆•加里森(凯文•科斯特纳饰)根据可疑的蛛丝马迹,一点点还原出案件背后的真相。斯通巧妙地利用肯尼迪被刺当日的原始影像素材与自己主观创作的影像进行交叉剪辑,影片最后部分长达半个多小时的庭审雄辩尤为震撼人心。斯通大胆地将这次刺杀解读为“一个国家针对一个人的阴谋”,其幕后黑手直指当时的副总统林登•约翰逊。斯通的观点被指为过于主观,甚至有过度阴谋论之嫌,但他对于真理与真相的求索精神则让本片足以跻身最优秀的法庭片之列。

另一次针对理查德•尼克松的刺杀计划则与政治阴谋毫不沾边,纯粹是小人物的悲剧使然。塞缪尔•贝克(两任奥斯卡影帝西恩.潘饰)是一个安分守己、老实巴交的家具推销员,他无法用巧舌如簧欺骗顾客,因此干不好自己的工作,而且也照顾不好自己的家庭,与妻子离了婚,难得一见自己的孩子。老板的一句话深深烙在了他的心中——“尼克松总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伟大的推销员’”,而尼克松之所以能获此“殊荣”,乃是由于他敢于一次又一次大言不惭地欺骗美国公众。最终,1974年2月22日,生活毫无希望的贝克将一切罪责都归咎于美国最知名的那个骗子,准备劫持一架波音飞机撞向白宫,被警察及时发现并击毙。

除了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的刺杀,更多虚构的美国总统在好莱坞电影里成为刺杀的目标与对象。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属于有巨大政治或经济诉求的恐怖份子阴谋绑架的目标,指望凭借对总统的控制实现自己的野心与目的。类似的桥段已经成为好莱坞娱乐动作片的标准配置,从九十年代的《空军一号》(1997)再到最近的《白宫陷落》(2013)等等,不一而足。还有少部分属于因为将自己的灰暗人生归咎于美国政府的反社会份子,他们通过刺杀总统这样孤注一掷的方式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做出明知徒劳的一丝反抗。此类影片以《火线狙击》(1993)为代表,片中约翰•马尔科维奇饰演的刺客充分体现出一个杀手的悲剧性矛盾——一个被CIA训练出来的杀人机器,因为自己过去的工作失去了家庭、朋友和正常的生活,最终将枪口指向自己过去的雇主。这一反派人物的光彩与魅力,甚至超过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塑造的警员形象。

无论是真实存在还是虚构杜撰,美国总统这一最高权力人物总是象征着美国鼓吹的民主与自由。恐怖份子挑战他们,乃是旨在破坏美国民众信仰且依赖的价值体系。而像《刺杀肯尼迪》、《刺杀尼克松》这样的影片,则旨在从另一个角度质疑美国政府的权力能否维护他们所声称的民主与自由。从这一意义上而言,电影中那些危险的刺客,其实都是在向真正的美国政府敲响警钟。

上一篇:50部经典好看的韩国电影大全 下一篇:你敢看么?13部新千年的翻拍恐怖片
影视一周升降榜
1
床边的牙医
床边的牙医 地区:意大利
主演: 
2
俄罗斯男神Kiri..
俄罗斯男神Kiri.. 地区:俄罗斯
主演:Kirill Dowidoff, 
3
danji 不良部长
danji 不良部长 地区:日本
主演: 
4
地之盐
地之盐 地区:日本
主演:大泉洋,松雪泰子,田边诚一,田中圭 
5
康熙微服私访记3
主演:张国立,邓婕,赵亮 
6
德古拉:黑暗王子
主演:Luke,Roberts,强·沃 
7
路边熟睡极品小靓仔
主演:小靓仔 
8
校车
校车 地区:大陆
主演:于荣光,/,柯以敏 
9
捕手
捕手 地区:欧美
主演:让-保罗·贝尔蒙多 
10
陪睡男友我和帅哥一..
主演:内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