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从现在开始统计这个月内地影院被忽略的好片的话,《山河故人》肯定在内。目前累计票房两千多万,连同天上映的《我是证人》的零头都不到。心疼贾科长。
不过这也在意料之中,对大多数的观众来说贾樟柯依然是“小众”的代名词。
《绝命海拔》也可以算一个。
上映一个礼拜了还没破一亿,而隔壁的《前任2:备胎反击战》,上映三天就已经破亿。
好莱坞大片被国产小成本轻喜剧秒杀,这在前两年真是不可想象的。
今天鱼叔就跟大家聊聊这部口碑很好但票房扑街的片子。
威尼斯电影节一直以来都是个不怎么瞧得起好莱坞的高冷存在,但《绝命海拔》这部“好莱坞制作”却被作为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电影。这也是继《地心引力》和《鸟人》后,又一部好莱坞电影揭幕威尼斯。
《地心引力》在前年的奥斯卡上斩获了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七大奖项;
《鸟人》则包揽了去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摄影。
前面两个大佬的表现都如此突出,《绝命海拔》的压力可想而知。
如果你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哥哥或者姐姐,你一定很能明白这种感受。明明自己表现也还可以,但是硬要被拿来跟特别优秀的比,就显得自己好像很差劲的样子。
这就是《绝命海拔》这部片子给鱼叔的整体感觉,算不上特别优秀,但是也还不错。
豆瓣评分7.5,算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分数。
影片最大的亮点自然是那难得一见的高山雪峰,那真是会给人一种屏息凝神的神圣感,让人惊叹自然的神奇和壮丽。怪不得西藏总能吸引那么多人前仆后继。
这些景象绝大部分都是实景拍摄。从曝光的幕后花絮看,导演巴塔萨·科马库真的把剧组搬到了尼泊尔的一座山峰上,在风雪中实打实地进行拍摄。剧组甚至跑到了六千米处玩命,超出了保险公司愿意接受的高度。
但是故事成了整部片子的硬伤。
影片是根据美国作家乔恩·克拉考尔所著《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一书改编。乔恩是96年珠峰山难的亲历者,这本书也最大程度的还原了当年的悲剧现场。在2014年的特大雪崩之前,96年珠峰山难一直保持着山难死亡人数的最高纪录。
由于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整部电影的风格也更倾向于写实,甚至有点记录片的味道,所以也就导致了整部片子平平淡淡没有太大的戏剧冲突。
其实一开始鱼叔以为片子会按照传统套路,在登顶过程中稍微制造点队员不和、内部矛盾之类的因素,把天灾的原因一部分归结上人祸上面去。结果发现并没有。
这场悲剧的发生,可以这么说,除非这群人一开始就放弃登顶,否则这个结果就是难以避免的。队员很团结友爱,领队也很尽职尽责,如果非要归结点原因的话就是人的性格使然。
因为想要登顶的决心太过强烈,所以感性地忽略了一部分返途中的危机指数,导致突临暴风雪时失去了招架能力。
在宣传时,杰克·吉伦哈尔是被放在主角位置的,出场的时候也是相当帅气。所以鱼叔想当然地以为他会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一下,或者至少出个彩,结果发现也并没有。
好像哪里不对,我们换一张
还有凯拉·奈特利
乔什·布洛林(灭霸,拿出你的无限手套把山炸了呀!)
拿出来个个都是大腕,但是都成了打酱油的角色。
据说一开始男主角是要找贝尔来演的,但是由于贝尔要出演《出埃及记》所以换成了杰森·克拉克。
杰森·克拉克是个有实力的演员,在《终结者:创战纪》里的表现也有不错的表现。话说这个角色本来也是找贝尔演的来着。
但是不知道导演是信不过杰森呢,还是太信得过自己,把原本以杰森为主的故事线改成了群戏。有这种魄力是好的,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导演的群像掌控能力没跟上,结果从大家都是主角变成了大家都是打酱油的。
可以看出来,导演想尽可能地还原真实。纪实没有错,但是如果没有突出重点和鲜明的人物刻画,就显得太平白了。
虽然故事线确实有槽点,但是高山雪景的场面真的是属于难得一见的,就算是为了看风光也还是值得把片子看一遍哒。
而且看这类影片真的能到很多东西。征服一座山峰,真的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不是说练练身体,买点厉害的装备,请个向导,然后就能一股脑儿爬上去的。
登顶的最佳时机只有几个小时,但是之前一两个月都要先在山上生活,适应那里的生存环境。每天要在各个营地之间来回跑做体能训练。
在靠近山顶的死亡地带,多走一米身体机能就会弱一分,多呆一秒钟就死亡的概率就会多一倍。
也许我现在还不能明白为什么有些人特别热衷于冒险。有个朋友刚刚结婚,跟别人蜜月旅行不同,他买了一辆自由光,带着老婆一路向西,兼顾梦想和家庭。
他回来后跟我说,对他们来说,冒险的意义都是后赋予的,最重要的是在路上。而他把这两年的积蓄买了一辆国产自由光的原因,就是因为这款车的slogan是:生活不只有柴米油盐,还有挚爱和远方!(当然也是由于11月3日刚上市,性价比超高)
我们总说,冒险也是一种生活。我想,这种生活并不意味着痛苦和涅槃,而是真正去经历巅峰之后,更加珍惜当下。
说回《绝命海拔》,不管大家能否理解登山者那种可以不顾生命去挑战自我的心态,都请尊重山峰,尊重登山者。敢于征服山峰的,都是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