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在2020年左右超过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的预言,一直盘旋在好莱坞的上空。因此,二月份中国票房以6.5亿美元首超北美(6.4亿美元)的新闻在理论上并不太惊奇,相比较下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
不过,惹人注意的并非是中国的票房成绩比美国高出多少,而是华语片在这场票房大爆炸中所占的主宰地位。诚然《饥饿游戏3:嘲笑鸟(上)》和一月底上映的《霍比特人:五军之战》各自为二月中国市场贡献了3590万美元和36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然而很明显,以《澳门风云2》《天将雄师》《狼图腾》等为代表中国本土大片才是二月票房之战的生力军。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中国人凭借“本土制造”同时击败了好莱坞进口片以及美国市场。
但我们首先该明确一点,二月份对美国票房而言向来不是强劲之月。即便有《五十度灰》和《海绵宝宝历险记:海绵出水》这两部电影撑场,今年二月的票房依然低于过去几年。与之相反,农历春节假期却给了中国市场以及本土大片一个极为强劲的助力。所以夸张地说,这是在以北美的最弱档期对抗中国的最强档期。当然,这对中国来说显然是个好消息,因为他们是凭借自己的电影而非好莱坞进口片取得了胜利。这跟在进口片收入惨淡的情况下取胜是不同的。
《饥饿游戏3》截止到发稿时已经在中国赚到了3590万美元,而上一部《星火燎原》的成绩是2790万美元。《霍比特人3》的中国票房收入则超过了1.21亿美元,前作《史矛革之战》的中国总票房是7400万。考虑到好莱坞在中国分账不如其他市场多且面临着与本土制作越发激烈的竞争,眼下的情形对于好莱坞和中国而言已经可说是双赢局面。
全球市场对于好莱坞大片的需求是不会改变的,即便中国电影有朝一日变得像美式大片一样的“高大上”。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真有那一天,这对美国电影意味着什么?
很明显的,“每一部好莱坞电影(尤其是打算在中国市场大赚一笔的那些)都是度身定做的‘全方位’电影”这种说法带有一点排外的夸大性(注:好莱坞将电影受众划分为男性、女性、25岁以上和25岁以下四个象限,通常情况下只有覆盖两个象限以上电影才会批准制作,主流商业大片一般会覆盖全部四项)。不过对于那些超级大制作来说,片方的确有一种倾向需要确保影片不会得罪任何重要地区,比如说中国和俄罗斯。这就是为什么《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里没有像《黑暗骑士》一样出现中国反派,也是为什么《赤色黎明》会把反派从中国人改成了朝鲜人,这更是为什么那些超主流的电影通常都不会去涉及明显的关乎政治和社会的评论。
过去十年来我们一直在褒奖那些对“后911心态”提出了或明或暗批判内容的国际大片,例如《钢铁侠》《黑暗骑士》《星际迷航:暗黑无界》等等,这中间许多的批判都直指美国政府。所以问题变成了——从长远来看,这种自我批判是一种出于自我反省和爱国之情的行为吗?还是说它仅仅是好莱坞发现的一个窍门:通过批判美国在世界中的角色,美国观众不会从票房层面上予以抵制、同时海外观众也对这个世界最强势力不把反派推给某一个国家而选择“自黑”的方式表示欢迎?
如果坏蛋是中国人的话,中国可能会禁映影片;如果坏蛋是俄罗斯人,电影可能就别想进俄罗斯了。但如果片中的坏蛋是丧失了道德伦理的美国人,那么电影会同时被美国人和其余国家观众一致接受。上世纪90年代我们曾经这样取笑所谓的“政治正确”——《独立日》里的外星人是最完美的商业大片反派,因为它们不会得罪任何国家。现在来看美国人已经成了新的“外星人”。
另一个问题是,只要还有所谓的商业大片为了海外市场而度身打造,我们就会看到越来越少的“多样性”。有《云图》在中国被删去40分钟同志情缘的前车之鉴,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安德鲁-加菲尔德想要拍一部同志版《蜘蛛侠》的愿望可能永远都没法实现了。在“年轻的白人男主角”仍在全世界独占鳌头的背景下,想要看到一个少数族裔演员领衔超级大制作也很难发生。
但换个角度说,我们也必须承认,海外市场也是一个能把《星际穿越》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样有点颠覆和挑战性的电影变成票房超过6亿美元的“商业大制作”的力量,那远超过它们在美国国内取得的票房成绩。而且很显然制片厂们也在指望着国际票房飘红来为影片“正名”,以便令很多业内工作者保住饭碗。
这的确是个复杂的问题。中国本土大片对进口美国片的反超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因为即便每个主流市场都拥有了本土制作的影片,好莱坞电影仍然会走遍全球并且获得相对的成功。换句话说,没人能保证《澳门风云2》能够在俄罗斯、美国或是西班牙也卖出那么多票。进一步说,美国对于大部分商业大片来说仍然是全球最大市场。没错,《加勒比海盗4》在全球市场赚了10亿美元,但美国市场本身仍然贡献了2.4亿美元。中国票房反超美国是个值得继续关注和探讨的话题,但仅仅一个月的好成绩,距离能影响到好莱坞出口影片的内容和规格,中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