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英雄戚继光》海报
近几年,在主旋律电视剧阵营中,以“缅怀历史”为主题的抗日剧、年代剧层出不穷,但在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年底,大型历史传奇巨制《抗倭英雄戚继光》却强势登陆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综合频道黄金时间,深度诠释“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这一社会主流价值观,跨年开启了主旋律大剧的新开端。在12月31日举行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创作研讨会上,国内文艺界、史学界、评论界的专家学者们,也对该剧纷纷给予高度评价。《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刘玉琴表示:《抗倭英雄戚继光》是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中国故事来凝聚中国力量,用自己独有的民族英雄爱国主义精神和资源来讲述我们自己的中国故事。
该剧由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横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负责制作,并获得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等十多家政府部门单位的重视和支持。但再高能的工匠,也不能把一滩烂泥扶上墙,再强大的背景,基础功力不够观众也不愿意买账。主旋律大剧长久以来一直以高高在上的说教方式,强占“家庭媒体”的主屏幕,喋喋不休的“演说家”们让观众十分反感。《抗倭英雄戚继光》一改以往“单刀直入”的讲故事手法,少口号多行动,播出刚刚及半,就在豆瓣获得近7的高分,微博话题热度长居高位,单条微博阅读量突破千万。这一成绩对主旋律剧来说实属不易,也达到了英雄主义史诗剧史的最高峰。《中国艺术报》副总编辑康伟认为:“《抗倭英雄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影视题材的大IP。”这不仅意味着观众开始发自心底地认可并接受主旋律电视剧,更意味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成功探寻到了一条全民互动的新途径。
超强特效预告科技影视
《抗倭英雄戚继光》特效场面恢弘壮丽,堪称历史正剧完美结合高科技的经典范本。《太平洋战争》特效团亲自把关,首次运用三维特效技术打造出基调宏伟的片头,被石化的战争场面如历史丰碑一样“伫立”在屏幕中,配上抑扬顿挫的背景音乐,让观者瞬间情绪高亢。剧中海战色调暗沉,全景山河婉约壮丽。片尾的水墨丹青隐透出刚柔并济的中国风骨。纵观国产剧史,“五毛钱特效”扰乱观众视听,大型高能特效展现实为少见,全景复原的海战场面更是没有。这也预示着中国影视剧制作正式踏上“科技影视的高速公路”。
精密创作塑造血肉英雄
对于剧本创作,该剧摒弃了传统的抗战路线,选用国势积弱、朝堂腐败的明代作为历史大背景,讲述军事名家戚继光在胡宗宪、俞大猷等人的帮衬下改革军制、组建戚家军铲除倭患的历史故事。正所谓“老故事新讲法”,该剧虽然本质上还是一部抗日剧,但其线性叙事结构和“群像英雄”描写却给观众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称赞该剧:人物形象生动,故事叙述角度新鲜。紧凑情节因果相扣,高潮不断,仅在前五集剧情中,庞杂的人物关系和角色特点就被交代清楚,主人公戚继光也完成了从无名小卒到硬气将军的蜕变。初次上任被无视、退敌结交谭子理、自撰兵书得庇护、杀倭激励老百姓、重审冤案立军威、奉旨缴械练精兵,重要节点一气呵成,紧抓观众的关注点层层推进。对于剧中历史和戏剧的融合,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认为,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加进很多偶像性、传奇性的细节,不仅让这部剧非常耐看,还探寻到一个重大题材电视剧改编的正确方法。
该剧除了通过铺陈大事件,宏观展现戚继光的爱国情怀,还从走姿、表情、对话等细节体现其青春面貌,令丰满多面的人物形象更接地气。中国明史学会会长,也是本剧的明史顾问商传曾说:“在大的方面我们把握准了,但为了情节发展,在塑造人物小的方面上做了一些艺术加工。”比如戚景通一甩手,戚继光立马从悲伤情绪中跳脱出来,双手下垂“听后发落”,这是传统文化中“子敬父”的集中体现;第一次坐船双手微张,踮脚跑上夹板,这是青春少年探索世界的新奇神态;王昱竹在众人面前跟戚继光要“名分”,他却难于开口,这是情窦初开的腼腆羞涩。此外,该剧为避免凸显个人主义,也给足了其他角色发挥的空间,谭子理的英气、俞大猷的豪气、徐渭的才气、胡宗宪的大气、王昱竹的侠气,勾勒出一幅“大明群英谱”,结合当代主流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昭示出“个人英雄主义”向“平民英雄主义”的过渡,体现出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现有位置上发光发热的时代特点。
爱国情怀蕴含时代信仰
从情怀上来讲,该剧没有延续以往主旋律电视剧的套路,把关注点只放在“号召群众爱国”的层面上,而是把“为什么爱国”和“怎么爱国”搬上了台面。俺答攻城,射伤百姓,心怀大义的戚继光怎能见死不救?但他不是个“冲动将军”,没有冒着失去城门的危险放百姓进城,而是采用“迂回战术”,把大家引到安全地带。联想到之前因钓鱼岛事件而引发的各种打砸抢烧,“冲动爱国”带来的社会暴力,反而让人们陷入更大的灾难,相比之下戚继光的“理智爱国”更令人动容。他在“有国才有家”这一信念的支持下,对杀害亲人的倭寇们感到麻木懦弱的百姓和逃兵,发出“不要跪着等死,而是站着求生”的宣言,号召群众起来反抗,有尊严地活着。这是一个解放民众思想的过程,荆棘林立,难得拥戴,但大势所趋的决断必定会与曙光相遇。《光明日报》评论部主任彭程说,看这部剧不由自主会对当前正在进行的军队改革产生对比和联想,其中最基本的要素和运动形式高度相似,这是剧本身和现实之间非常紧密的勾带联系。
与时俱进还原华夏风骨
除了制作、创作和情感,该剧的终极目标也从“缅怀历史”转向“与时俱进”。《文艺报》评论部主任高小立指出,该剧更多揭示的是当时的政治生态,除了刻画了一个民族英雄,还非常有深度和思想性。这种深度也同样体现在该剧对当代的折射意义上。戚继光发明的狼筅、虎尊炮等新式武器为抗倭事业立下奇功,民族英雄超强的创造力鼓励当下青年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反腐倡廉、军制改革、复兴中国文化等社会发展要素在剧中也均有体现,“风气”一词被多次提起。戚继光、胡宗宪、俞大猷等人正是在朝野上下贿赂成风、搜刮百姓、卖国通敌的“风气”中坚守初心,奋力抗倭。先是为民,然后为国,再来为家,三者相辅相成。该剧用真实历史事件揭示出“顺应民心”“有国才有家”“让百姓活得更有尊严”等现代主流价值观和社会发展目标,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让观者在为历史英雄事迹感到震撼的同时,感同身受大时代的发展潮流。
“还原华夏民族的风骨,贴合时代发展的主题”是“中国政坛的风向标”《新闻联播》对该剧的“定调”。该剧不负使命,不仅在国内掀起爱国热潮,还把中国精神宣扬到了全世界。刚播完六集时,其海外版权就引得韩国、泰国、柬埔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争购。中国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点评:“这部作品是横店影视制作公司率领创作团队在浙江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在中宣部的指导下,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一次丰硕成果。”中国文化流传世界,该剧所蕴含的民族风骨也势必将为国家软实力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于荣光饰演俞大猷
朱晓渔饰演戚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