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行为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话题,据记载我国有关同性恋的文字描述最早出现在古代殷商时期的典籍中。由于这种形式有悖人伦,如影随形般而来就是如何矫正同性行为。直至1973年才正式给同性恋一个说法,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三版的修订版中去除,当时该学会声明:“同性恋本身并不意味着判断力、稳定性、可信赖性、或一般社会或职业能力的损害”。近日在视同性恋是违法行为的印度,有一位母亲为了矫正儿子的同性行为,居然强奸了自己的儿子。从这个事件中引申出一个现实的问题——同性恋是一种疾病吗?如果是,能矫正过来吗?
同性恋是精神类疾病吗?
心理学家的回答:同性恋不是精神类疾病。不仅心理学家认同此种说法,精神病学家和其他的精神健康专家都同意同性性倾向不是疾病、精神错乱或感情问题。一项历时35年,客观、设计合理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同性性倾向本身与精神错乱、感情和社会问题没有关联。
同性恋以前之所以被认为是精神疾病,是因为精神健康专家和社会接受到是有偏见的信息。在过去对男女同性性倾向者和双性性倾向者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仅仅是接受治疗的人群,对研究的结论会造成偏差。当研究人员调查了那些没有治疗的人群后,很快的发现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疾病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1973年美国精神病协会肯定了这项新的、设计良好的研究,并从官方的精神和情感疾病列表上去除了同性性倾向一项。两年后,美国心理协会通过了决议支持该决定。25年以来,两家协会一直在促使所有的精神健康专家帮助驱除这种把精神疾病与同性性倾向相关联的耻辱。
性倾向产生的原因
要想清晰了解同性恋,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性倾向?性倾向是指对一种长期稳定的感受到的来至于他人的吸引。这种吸引可以是情感的上,感觉浪漫的、性方面的或爱情方面的。提醒大家一点性倾向不同于性行为,因为它指的是一种感觉,是这个概念本身。人们不一定会把他们的性倾向在行为中表现出来。有关于性倾向产生有很多的理论。当今大多数科学家同意性倾向很可能是环境,认知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对于大多数人,性倾向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成形了。
人们心中不免有这样一个疑问:性倾向是否可以自由选择?心理专家给予否定答案,解释说一个人不能选择是“同性性倾向”或“异性性倾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性倾向在青春期早期没有性经验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虽然我们可以依照我们的感觉选择是否进行实际的行动,但是心理学家认为性倾向不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也不能自由的改变。
同性恋可以医治过来吗?
答案同样是不可能得。事实上仍然存在少数的同性性倾向者和双性性倾向者迫于各种外在压力而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试图寻找到所谓的“治疗手段”来改变自我的性倾向。但事实上,由于同性性倾向本身并不是疾病,因而并不需要治疗并且也是无法改变的。
但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朱焱表示:“我本人反对过去将同性问题看成疾病的极端看法,同时也反对目前认为同性问题不用干预的观点。我觉得同性问题人群中还是有一部分人群需要心理医生帮助”。
建议心理干预的同性行为种类
朱焱医生首先指出,心理干预一定在本人愿意改变的治疗基础上。其次,同性行为后天形成为主要因素的,改变的可能性会非常大。同性趋向出现的越晚,改变过来的可能性越大。具体讲以下情况存在改变的可能:
1、局限于儿童与青春期同性间性游戏,15岁前33%的女性和50%的男性有过同性间的性游戏者。
2、假性同性恋,系非素质性、出于非性需求的或在胁迫之下而屈从,或因缺乏男子气概而被他人称为“娘娘腔“、“假丫头“,自己却误认为是同性恋,如青春期同性爱慕。
3、强迫或剥削性同性恋行为,指同性间强暴或以同性性行为作为敲诈或其行使权力的象征。
4、境遇性同性恋,指在特殊环境下呈同性恋,一旦脱离该环境又呈异性恋,如在军营、远洋船队、寄宿学校、监狱等环境下。
5、放纵型同性恋,不一定对同性性行为感兴趣,只是为了尝试性体验。
6、金钱交易性同性恋(同性卖淫)。
7、潜伏型同性恋,多见于中年人,突然有不可遏制的与同性有亲昵关系的念头。
8、意念性同性恋又称政治性同性恋,主要是女权主义者为表达对男性的反抗而有意与其他女性发生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