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最终没有朝八点档肥皂剧的方向发展,重新焕发光彩的中年夫妇,最终没有为我们呈现一个关于生活的励志故事,它更像是一次对于人生轨迹的反思,毕竟,与青春二次道别的机会,对大部分人来说,仅仅只是午夜前的梦呓。
如果你以为这又是一部美式励志喜剧,那结果可能会令你失望。《年轻时候》既没有反转的热血剧情,甚至没有足够的幽默和笑料,但它却有一个标准的诺亚·鲍姆巴赫式的剧本,在剧中角色喋喋不休的争辩与对抗中,平实却暗藏机智的对话,足够让你在看完电影后依然有些回味,在这一点上,《年轻时候》继承了诺亚·鲍姆巴赫此前作品的优点,像是《弗兰西丝·哈》和《鱿鱼和鲸》,在电影文本的原创功力上,他早就超越了一众同辈。
可以肯定的一件事就是,如今的好莱坞已经对青春和爱情这样的类型元素失去了开发能力,最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故事已经在1990年代之前被挖掘干净,甚至更早,年轻一辈的创作者似乎早就迷失在21世纪浮躁的流行文化当中,最显著的标志便是,无论是谈情说爱,或者怀念青春,都成了当下速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似乎以一种不可逆的趋势,成为快餐电影的一部分,像诺亚·鲍姆巴赫这般依然保有一种独立创作姿态的作者越来越少,更为可贵的是,他的电影并不愁卖不出去。
在电影中,故事的男女主角所经历的中年危机,看起来并没有多么严重,无非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生活琐事中,双方竭尽所能地在展现自己丰富阅历下的情商和智商,是的,他们的对话听上去已经没有半点激情可言,甚至在他们直视对方的眼神中,你也看不到半点机巧与乐趣。
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一对浑身都在散发光芒的年轻人闯入了他们的生活,当然,这只是对电影中那对中年夫妇而言。也许是怀抱了对青春的二次向往,他们掉转了生活的方向,调整了生活的重心,一厢情愿地以为青春又再次神奇地出现在自己的生命中。
而事实上,导演用一个牵连了男主角事业的骗局包装了这次人生转折,让这个故事最终没有朝八点档肥皂剧的方向发展,重新焕发光彩的中年夫妇,最终没有为我们呈现一个关于生活的励志故事,它更像是一次对于人生轨迹的反思,毕竟,与青春二次道别的机会,对大部分人来说,仅仅只是午夜前的梦呓。
结尾,导演有意让故事趋于平和地结束,感觉就像是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但又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角色又各自回到了此前的生活,但是回头看看,兜兜转转了一大圈之后,所谓青春期的成长和蜕变,仿佛是潜移默化一般再次出现在电影里的那对中年夫妇身上,这无形中似乎又暗示了电影的主题,年轻时候的迷思与顿悟,再一次出现了。其实一直以来,诺亚·鲍姆巴赫都不是一个擅长“花言巧语”的导演,同样是带有一些知识分子的气质,并且热衷于撰写密集的台词,但他显得比伍迪·艾伦要“踏实”多了。
结尾,导演有意让故事趋于平和地结束,感觉就像是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但又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角色又各自回到了此前的生活,但是回头看看,兜兜转转了一大圈之后,所谓青春期的成长和蜕变,仿佛是潜移默化一般再次出现在电影里的那对中年夫妇身上,这无形中似乎又暗示了电影的主题,年轻时候的迷思与顿悟,再一次出现了。其实一直以来,诺亚·鲍姆巴赫都不是一个擅长“花言巧语”的导演,同样是带有一些知识分子的气质,并且热衷于撰写密集的台词,但他显得比伍迪·艾伦要“踏实”多了。
本文选自微信公共号:周末画报(ID:iweeklyapp)